说甄宓,就不能不提一提曹植,因为不管是野史、坊间传说还是影视作品,都爱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描绘出许多缠绵悱恻的故事来。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甄宓和曹植之间到底有没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小故事呢?
最早传出甄宓与曹植有不伦之恋的,是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中为《洛神赋》注解时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甄宓进入曹家以后,曹植以年龄小又不喜征战,遂得以与甄宓朝夕相处,两人日久生情,彼此爱慕。甄宓死后,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曹丕拿出甄宓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痛哭流涕。晚间,曹叡请叔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叡就将金镂玉带枕送给了曹植。
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妃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写了一篇《感甄赋》。曹叡继位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而曹叡对他那位才华横溢的叔叔,也有了仇视之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转换他的封地,曹植四处漂泊,“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这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甚至连背景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然而从年龄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并不成立。正史上,甄宓跟随曹丕那年,二十一岁,曹植只有十三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所以坊间“曹植先倾慕甄宓,只是被曹丕捷足先登”的说法,不太经得起推敲。
再看曹丕的态度。曹丕当上皇帝以后,对于曹植可以说处处提防,步步紧逼,巴不得找个借口将其置之于死地。就看这个情势,倘若曹植和甄宓之间有一丝说不清的瓜葛,他就绝不会有活路。
退一万步说,曹丕明知道自己的弟弟爱慕自己的媳妇,就算他大度不计较,和刘备一样“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也不至于在甄宓死后,还把她的遗物拿出来给曹植看,硬生生把自己帽子上的颜色再染一染吧。
再说说曹叡,后世给他的评价是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拿着母亲的遗物送给传言有私情的叔叔?
要知道,曹丕和曹叡父子,可没有一个是智障。更何况,曹丕的小气、猜忌、心狠是出了名的,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所以,甄宓和曹植有不伦之恋,可能性不大。或许是人们觉得,只有这样的才子,才能配上这样的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