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以后,收纳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又有一直备受宠爱的郭贵嫔在侧,逐渐喜新厌旧,甄宓红颜未老恩先断,新人在笑,旧人在哭。
郭贵嫔,即郭女王,后来的文德郭皇后。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父亲很是看重,曾感叹道:“此乃吾女中王也。”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郭女王的少女时代非常不幸,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她的双亲和兄弟都在乱世中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没落在铜鞮侯家中。建安十八年,她因美貌得以进入曹丕府邸,郭女王的聪颖明慧、理智冷静很快引起了曹丕的注意,并且崭露头角。为曹丕夺取魏王世子之位多有助力,所以很受曹丕喜爱。
甄宓的聪明,更多地表现在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所以史书中才将曹丕的登位加上了一句“后有谋”。毕竟,皇位争夺中有太多不能对外人言的阴谋诡计,所以仅一句“后有谋”就代表了许多。郭女王的才智谋略,为曹丕的最后胜出乃至最终称帝铺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曹丕最终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不用说,郭女王在他心目中更是旺夫之极。因此,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事实上已经偏向于与自己情投意合的郭女王。
而对年纪已将四旬的甄宓来说,更糟的是她面对的还不仅仅是同样已不年轻的郭女王。自打曹丕称帝,他身边的美女便层出不穷。希望巩固权位的将相大臣们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女儿往魏宫里塞。很快,在这群年少的美女中,又有李贵人、阴贵人成为曹丕的新宠。
远在邺城连丈夫的面都见不着的甄氏,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甄宓既是曹丕长子长女的生母,更大得婆婆的欢心,顺理成章应该成为曹魏后宫的皇后。可是事实却让很多人惊讶不已。曹丕仅封甄宓为“夫人”,却同时也封郭女王为“贵嫔”。
在曹魏初年后宫有夫人、昭仪等五等,后增为十二等,以贵嫔、夫人为最高,以下依次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贵嫔是曹丕新设立的等级,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意味着此时郭贵嫔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甄夫人。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甄宓已经整整两年没有见过曹丕一面了。这时,人人都能看到甄宓的处境,也都知道曹丕对她的感情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想来,后宫中的诸位美人对甄氏这位正室的攻击不可能少了。
无法肯定地说,郭女王没有参与这些攻击,但以她的智慧与为人来看,她绝不是攻击得罪凶狠的那一个。毕竟,曹丕不是傻子,你攻击得越起劲,越有可能给他留下心肠歹毒的印象,深谙政治博弈的郭女王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在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守着活寡的甄宓便有了怨言,这些话不知怎的传到了曹丕的耳朵中,他勃然大怒,由洛阳遣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赐死了她。这还不算,曹丕还冷血地侮辱她的尸体,令将其尸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下葬。
可怜一个绝色美人,不但香消玉殒,连死都不得体面。
历来文人爱美人,甄宓恰是一位国色天香的绝世红颜,而人们又往往喜欢把这种罪责归于后宫争宠,一定要找个女人来背罪责。因此,郭女王似乎就成了甄宓死亡的罪魁祸首。然而事实上,就算郭女王有意争宠、迫害甄宓,倘若曹丕对她还有半点情义,她的下场也不会如此凄惨。说到底,还是多情女子遇到了负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