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占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地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事实上,“才高八斗”这个词,最早就是形容曹植的。
曹植的文学水平,在三国时代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不论是《七步诗》还是《洛神赋》,均脍炙人口,《白马篇》《铜雀台赋》也都是文学爱好者景仰的作品。王士祯认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而已。谢灵运在夸曹植的时候,则多少带了点自捧的意味。
当然,谢灵运的文学水平也非常高,唐代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等,在作诗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谢灵运的笔法。谢灵运在一次喝酒后,曾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这意思很简单:古代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谢灵运表示,如果天下的才华有一石那么重,曹植一个人就能占八斗,我占一斗,从古至今其他所有人加在一起分剩下那一斗。
可以说,这句话不仅将曹植捧上了天,也将自己好好吹了一把。
曹植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翌年,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