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起兵攻打刘表。刘表死后,次子刘琮接替了他的位置。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刘琮慌了神。这时王粲劝他:“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人人都想当帝王,人人都想做公侯,我看当今时势,只有识时务者才能保全富贵。”刘琮点头称是,王粲继续说:“将军您可以自己揣度一下,你比曹操如何?”刘琮不能回答,王粲进一步说:“曹操是当世豪杰,有雄才大略、智谋过人,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追得刘备无立足之地,破乌丸,制强敌,用兵如神。您如果听我的建议,我认为不如归顺曹操,曹操一定会感念您的诚意,保您富贵,子孙后代永享荣华,荆州百姓也免于生灵涂炭,这是万全之策啊!我为了避乱,历经苦难,受到你们父子的照顾,因此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请将军好好想想。”刘琮接受王粲的建议,归顺了曹操。曹操没用一兵一卒,没动一刀一枪,便获取了荆州。王粲因劝刘琮归降有功,被授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谋祭酒。
如果说,此前的王粲一直是在失意中度日,那么,自从来到曹操幕府工作后,王粲却如拨乌云见青天,命运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里,他连升数级,最后成了“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是唯一的封侯者。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他在刘表手下工作时想都不敢想的。有为之士遇到有为之主,王粲的工作积极性于是得到空前激发和调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也就是说,归曹后的王粲除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谋议作用外,还倾注全力为曹魏新兴政权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制定了各项法律和法规,这实际上是为魏国的建立规划蓝图,奠定基础。秦朝有李斯定制,汉朝有萧何制律,魏国则主要靠王粲“兴制度”,作礼乐。此时的王粲,真可以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来形容,对此,他自己也是不隐讳的,如在《仿连珠》一文中,他便隐然以管仲自比:“齐用管仲而霸功立,秦任孟明而晋耻雪。”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进行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四十一岁那年,王粲病逝,其死因被记载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传记中。其中言道,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王粲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了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王粲死后,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顿时,王粲的墓地上响起了一片嘹亮的驴叫之声。这驴叫声响彻四野,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