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她离开上海,再次去了香港。
她离开时,身边没有任何人,只孤单一人,像一个暗喻。自此,她若一只孤雁开启颠沛流离的人生。
在香港三年,她虽也写了不少作品,但皆没有什么大影响,于是,失落的她、看不到前途的她,决定移民美国。
1955年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轮渡。
那一年,她35岁。
1956年2月,她申请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作。
在这里,她与赖雅相遇。彼时,赖雅66岁,爱玲36岁。
3月底,他们互访了对方的工作室。5月初,他们觉得彼此兴趣相投,好感日益增多。爱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发芽。
赖雅无疑是有才情的,也曾声名显赫,只是,挥霍无度中他的才华渐失。长时间没有作品出版的他已陷入赤贫,因而申请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有时候,人与人的相遇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缘分,一如爱玲和赖雅。
他们相遇、相知,发展了恋情。
只是,分离亦快。
赖雅申请在文艺营的时间已到,他们不得不说别离。
爱玲因此有了悲伤。
赖雅去了耶多,虽然他们距离远了,但是心仍在一起。他们经常通信,并期盼着重聚。不久,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忙写信告诉他,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并且他在信中深情地向她求了婚。
只是,他不想要这个孩子。
或许,因为童年有过太多的伤,爱玲也同意不要这个孩子。手术不那么成功,她从此不能生育。
然而于她,并不觉得伤悲,因为此后她漂泊的旅途中总有一人可相伴。
1956年8月14日,他们举行了婚礼。
这应是她一生中最富温情的时刻了,她自小缺爱,亦缺少家的温暖,这一次,她拥有了一个完满的婚礼,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真好。
她和赖雅11年相伴的岁月,是她获得最奢侈的爱的11年。
在异国他乡漂泊,他给了她想要的港湾,给了她累了可以栖息的岸。因此,在和他相伴的有情岁月里,她倍加珍惜这段姻缘。
于她,从爱的缺失到再获得,现下是样样皆好的。她已不是那个冷傲的女子,少了她特有的犄角,恢复成世间女子最寻常的模样。
张爱玲(中间)和友人
张爱玲和赖雅
关于她人生际遇里的两个男子——胡兰成和赖雅,她曾有文写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大红雅,大绿俗。
大红是胡兰成,大绿是赖雅。
大红,早已在她心底消失;而大绿,是她余生里的温情,经年岁月里,她在他充满爱怜的眼眸里将冰雪融化,变成一个拥有爱的有温度的女子。所以,她尽力爱着他。
她是为了他,拼了余生的。
只是,生死非人为,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她。
她的世界,再次空茫茫一片。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传奇艳绝的她,曾如是说。
但是,她未曾想过,这话在自己身上被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