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11年7月的杨绛,本名杨季康。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曾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后成为上海鼎鼎有名的大律师。在那个世道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清廉的杨父深受人们的敬佩。
这样的家世背景,是可养出一个清雅的女子。
杨绛出生时,是辛亥革命的前夕。那时父亲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到了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那一年7月17日,她出生在北京。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唤作阿季。
据说,她出生时就爱笑,家里人喂她冰激凌,她甜得开心,小嘴被冻成“绛”紫色了还笑个不停。或许获得“绛”这个字作为之后的名字,是有着命定的缘分,在后来的日子里,兄弟姐妹竟皆因为懒得叫“季康”俩字而缩减成了“绛”音。
后来,她便在自己创作的剧本上演时,正式为自己取笔名“杨绛”了。
事实上,她虽生于旧时,却从不是一个旧式的人。
从小,她就是个调皮开放的孩子,读的是“文白掺杂”的课文,“掐琴”、跳绳、拍皮球样样玩得好,更曾装睡偷看修女姆姆头上戴几顶帽子。
父亲亦给了她新式的思想。她虽生在清末,但作为同盟会成员的父亲在为她庆祝一周岁生日时,认定“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因此她从来都只过阳历生日。
自小聪慧的她,真是深得父亲的钟爱,尽管在诸多姐妹里她个头最矮,却最为聪明,所以爱猫的父亲亲昵地戏称她为“矮脚猫”,所有宠溺全在这昵称里了。
也是,8岁回无锡,9岁到上海读小学,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的她,从来都是学业优良的。她亦深得父亲的欢心,在父亲的教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奇妙世界,是中英文书皆可拿来细“啃”的,读书很早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某一次,她和父亲有了一段“志趣相投”的对话,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他们父女会心地对视一笑。
即便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也是鼎鼎大名的才女——中英文俱佳,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皆由她“操刀”。另外,她还擅乐器,弹得一手好月琴,吹得一首好箫声,还工于婉约旖旎的昆曲。她还非常好学,相信学无止境,主动自修一些学科。她自修法文,习得一口后来连清华教授梁宗岱都称赞不已的法语。
在求学期间,有老师曾给她这样的批语——“仙童好静”。
杨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