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语(1 / 1)

1946年,他们正式分居。

后来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们只是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

爱情就是如此,爱就是爱,不是感动,也不是感激。两个人情感上失衡,即便结婚了,也不会真正长久。

回头望他们走过的婚姻之路,真正和谐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多是不理想的。不过,在沈从文离世后,兆和反而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1995年,整理好他的遗稿,她郑重地在后记里写道: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晚年张兆和与沈从文

这应该是她馈赠从文的最美的情话了。

可是,沈从文早在1988年就去世了。

也许就像她继续写下的这样: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是的,一切都太晚了。

在沈从文在世的岁月里,她没有给过他最暖心的安慰和最深情的爱;他逝去之后,她如此后悔也于事无补了,只徒增了些“空余长恨”的惆怅。

斯人已逝,一切已空,唯感叹,幸与不幸,悔与不悔,全是自苦,又何必呢!

如果每个人在爱情里,多些对对方的理解,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去经营,也许世上便没有那么多留有遗憾的爱了。可话说回来,若如此,爱情也就不那么绚烂刻骨了。

既然爱情留不住,就只记住最美好的时刻吧。到了暮年,会为自己曾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姑娘而激动不已,一如他写过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时光悠长,最开始的情愫已无人可知,只记得曾有一个男子情深似海地向正当最好年龄的她那样表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