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随遇而安(1 / 1)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空袭了上海,炮火中锦江饭店差点被炸毁。

恐怖、血腥、死亡笼罩了整座城。即便是这样,竹君仍坚持掩护革命党人秘密工作,以菜馆为掩护,救助了大批爱国义士。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她说过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然,她很快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收到过恐吓信,也被日本军方派的人暗杀过,仔细考虑后,她决定暂时离开。正好两个女儿在菲律宾,于是她决定前往。

没想到,她这一走即是颠沛流离的四年。

在这四年里,她还巧遇陈清泉。他们是在竹君女儿国琼、国琇进行音乐演出时相遇的。当时,她陪着女儿们,陈清泉则是专门来看望她的两个孩子的。

异国相逢,本就惺惺相惜的两人,彼此心生爱慕。

陈清泉更是陷入其间不能自拔,他向妻子提出离婚要求,却被身为天主教徒的妻子断然拒绝。陈清泉的妻子为守护自己的婚姻,还曾专门来跟竹君谈判。

如此一来,她深觉有罪。

将自己的恋情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她坚决不能做的事。

于是,她决绝退出。

此时,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被抓入了监牢。因着道义,她前往监狱去看望他。

监狱里,陈清泉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又向她表白了。

于他,若“情缘不到头”,总觉“寸心灰未休”。

面对此深情,她却只能泪如雨下。

不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总是人生一大憾事。可是,又能如何?人生不都是这样吗?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至此,他们之间的情缘无以为继。

但,生活还要继续。

在菲律宾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生计她做起了小生意。不久,这平静被日军再次扰乱,她和两个女儿成了名副其实的难民。不过,果敢、机智、聪慧的她,带着女儿们死里逃生。

终于,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她再次回到上海。

此时,上海早就是一片狼藉,她的锦江饭店也已面目全非,所托之人原是小人,锦江就此一败涂地。

中年时期的董竹君

不过,她的字典里从没有“认输”二字。

她力挽狂澜,终于重振锦江饭店。

创业,终有所成。

她除了专心经营餐馆外,还专心培养几个孩子。“读了书,才不会被人欺负。”这是父亲说过的话,她始终牢记于心。所以,无论在何种境遇下,她都要给女儿们最好的教育。

她给她们讲人生和爱国的道理,亦培养她们坚强和果敢的性格。锦江饭店的客人,三教九流皆有,她从不让女儿们随便踏进店里,因为,她深知十里洋场的恶习,绝不能让她们沾染分毫。

后来,她把女儿们一一送到了国外深造。

女儿们亦不负她的言传身教,均成为行业翘楚,实现了她当初带她们出来时的理想,都成了双脚独立之新女性。

大女儿夏国琼,成了中央音乐学院一级教授;二女儿夏国琇,侨居美国从事电影事业;三女儿夏国瑛,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留美进修;小女儿夏国璋,成了北大教授。

而“锦江”,更成了老上海们最爱的“十八层楼”,接待过134个国家500多位首脑人物,上演过无数传奇。

再后来,她将“锦江”归公,奉献给国家。

她不求功名利禄,始终活得自信而独立。

她,亦始终重情重义。

当知晓夏之时被枪决时,虽未置一词,但多年里她一直珍藏着他们的结婚照,亦从未在孩子们面前说过他任何不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十年动**,她亦置身旋涡之中。然,她依然乐观而坚强地面对,虽年近古稀,经受折磨,依然坚持看书写字,七十岁生日之际,还写诗一首祝自己生日快乐。

一切皆有福报。1979年以后,她得以在北京安度晚年。

后来,她说过:“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是的,她的气度,她的坚忍,永远藏于她的骨血之中。

不动声色,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