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1 / 1)

上一节说到刘邦和吕雉结婚了,在新婚之夜的洞房内,吕雉逼刘邦答应三个条件,第一个是保证将来孩子的地位,第二个是保证自己的地位,这三个又是什么呢?

其实很多男人都有过那样的郁闷,那就是老婆太顾娘家人了。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可是往往这女儿对娘家做出的贡献,要比儿子大很多。很多网友还吐槽老婆是个扶弟魔呢!

吕雉的第三个条件:“以后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善待我的娘家人!”

刘邦笑了起来:“就这三个条件?我全都答应你就是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吕雉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条件呢?

要知道吕公第一眼看到刘邦,就那么对他好,甚至不惜把好朋友县令晾在一边。在吕公的心里,刘邦将来是王侯将相那一类的大人物(吕公虽然会看相,估计无法准确看出刘邦将来会是汉高祖),所以不顾一切要把女儿嫁给他。把全家人的荣华富贵,都押在了刘邦的身上。

事实证明,吕公果然慧眼识人,押对了潜力股。可惜他错看了儿子和女儿,没有进行约束,也导致了日后吕家满门被灭的下场。

吕雉的第三个条件,就是要刘邦发达之后,保证她娘家人的利益。

刘邦答应了三个条件,和吕雉进入红罗帐中,行了夫妻之礼。自此新婚燕尔,整日躺在吕雉的怀中,享受**。

还别说,吕雉确实不错,把家里家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条,连萧何和曹参他们都赞不绝口。

有了家,刘邦在两个妻舅的帮助下,又在自己的田地旁边开荒了几亩地,(按大秦的体制,亭长不属于在编的官员,由官府拨给一块地并派人代耕,另外县令每月给一点很少的钱,类似于俸禄,县令以下官吏不拿国家俸禄的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虽然县里会派人帮忙,可是平常除草的一些工作,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有时候,刘邦手下泗水亭的驿卒周昌等人,也来帮忙干活。

刘邦没有公务的时候,就陪着妻子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归家,他对这位年轻的妻子感到非常满意,有时候甚至忘记了还有曹美女在苦苦的等着他。

这种温馨的日子过了几年,吕雉为刘邦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和孝惠帝刘盈。

有时候刘邦去公干(每年送徭役去咸阳,来回几个月),吕雉就带着两个孩子下地干活,尽管两个孩子都很小,可是吕雉却不忘教育,她指着田间的杂草对孩子说:“做人要靠自己,自己能够办的事情,不能轻易去求别人;人生在世,就像庄稼一样,要想长得好,就必须把旁边的杂草除掉,千万不要有仁慈之心……”

吕雉在田间以庄稼和杂草为由教育孩子必须心狠手辣的故事,很多古籍上都有记载,由此可见,吕雉坚强而狠毒的个性,可见一斑。

有一次吕雉带着孩子在除草,一个老人过来讨一碗水喝(应该就是上次在街上看到萧何他们的那个老道),吕雉见老人可怜,就给对方喝水了。老人打量了吕雉一番,惊奇地说:“我看你的相貌,是贵人之相,将来贵不可言!”

对于这一套说辞,吕雉从小就听父亲说过,耳朵都听出茧来了。这时,他儿子刘盈走过来也要喝水,吕雉指着儿子问老人:“那麻烦你看看我这个儿子的面相怎么样?”

老人仔细看了看刘盈,摸着胡子说:“你之所以将来贵不可言,都是因为这个儿子的缘故。”

吕雉又把不远处玩耍的女儿叫过来,求老人都帮忙看看:“那你再看看我女儿怎么样?”

老人看了一下,说:“也是贵人命,不过呢?会有些挫折,熬过去就没事了!”

吕雉谢过了老人,看着老人渐渐走远。她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继续下田除草。没多久,刘邦公干回来了,吕雉开心地对丈夫说:“刚才又一个老头经过这里讨水喝,给我们娘仨看了相,都是富贵命。”刘邦问:“那个老头呢!” 吕雉说:“才走没多久,应该能够追得上!”

刘邦按着吕雉所指引的方向追上去,果然见一个老头蹒跚地走着。他追上前,施礼后说:“听说您会看相,麻烦帮我看看呗!”

老人打量了刘邦一下,笑呵呵地说:“刚才我在田间讨水喝,见有一个妇人和两个孩子的相貌都和你一样,都是贵不可言的好相貌!”

刘邦再次施礼:“如果真的是像你说的这样,我一会不敢忘记你的大恩大德!”后来他发迹之后,要去感谢那个老人,却怎么也找不到老人住在哪里了。

这一段故事被司马大哥记载在史记中:……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虽然老人说刘邦一家子贵不可言,可刘邦也不知道那“贵”从何而来,他除了偶尔去公干外,就是和吕雉一起种地,养着一子一女。

有时候,刘邦摸着吕雉那双被农活折磨得非常粗糙的手,顿时百感交集:有如此贤妻,夫复何求?

刘邦在田干活的时候,有时候太阳太大,没有帽子遮挡,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竹子的皮做了一个帽子,系在头发上,可是做得不好,老是往下掉。他得知沛县不远的薛县有人会制作帽子,于是就画了草图,让手下人去薛县找人做了。他觉得这帽子的款式很不错,也很新颖,就经常戴着,后来发迹了,还经常戴。有不少人见这个帽子不错,都纷纷效仿着戴,还称为“刘氏冠”。到了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下令只有公爵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

史记:……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汉书:高帝八年有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集解》引应劭:“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也叫斋冠。《晋书·舆服志》称:“长冠,一名齐冠。高七寸,广三寸,漆纚为之,制如版,以竹为里。“至晋去竹,改用漆纚制冠,皇帝祭祀时戴之。

后人说刘邦制作刘氏冠,是去了咸阳见过秦始皇,他心中有大志,想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大人物,所以在制作冠的时候,款式和秦始皇头上戴的冠冕相似。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猜测,估计刘邦当时只是觉得那种帽子适合遮挡太阳,仅此而已。

刘邦在制作刘氏冠的时候,秦始皇在干嘛?他这个人虽然雄才伟略,统一了六国,可是也开始犯糊涂,想长生不老,也害怕别人夺他的江山。于是就想着灭楚国的时候,民间传说王翦杀楚将项燕的时候,项燕发出的诅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格外盯着楚地。

他为了长生不老,令方士去海上仙山求药。很多方士求不来药,都被坑杀了。有一个叫卢生的方士,虽然没有求来仙药,却捣鼓到了一本奇书 《录图书》,书上有五个字: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认为所谓的“胡”,一定就是指北面的指匈奴,匈奴人抬可恶,经常侵入秦地掠夺,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于是秦始皇一面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又征几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

做完这些,秦始皇还觉得不满意,让方士帮忙查看,哪里会出王气。方士们一番议论之后,得出了结论:东南有王气。

有王气的地方,那就镇压啊!把男人都抓去修筑长城和陵墓,派兵镇守,不听话的就杀,有些儒生敢胡乱议论的,抓起来一律坑杀。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教化,不能这么暴力。秦始皇火了,把扶苏赶出了咸阳城,到秦国北方边境的上郡,与蒙恬一起当监工筑长城。

秦始皇这么安排,其实是气扶苏不给他面子,想让扶苏好好清醒一下,也顺便让扶苏去历练历练。

秦始皇自己呢,大修阿房宫的同时,不断命方士出去求药,求不来药的,一个字:杀。

终于有个叫徐福的人,忽悠秦始皇给了他几千童男童女,还有大批物资,出海后直接没影了。(到日本成了始祖)。

徐福去海上仙山求药,多年未归,秦始皇想着自己也去瞧瞧,仙山到底是什么样。于是展开了声势浩**的东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了几次之后,最终没能等来仙药,就死在平原津。赵高假借秦始皇的遗言,拥立胡亥为帝。还设计命公子扶苏自杀,大秦帝国就这么乱成一团糟了。

秦始皇死了,可是骊山的陵墓还没有修好,上面压命令下来,要多派徭役加紧修造。

于是沛县的县令再一次要刘邦押着几百个男丁,前往骊山修陵墓,一行人才出沛县没多远,就不断有人逃走了。

究其原因,是大秦帝国的官兵不把徭役当人看,都当牛马一样使唤,稍有偷懒的就是棍棒齐下,当场被打死的比比皆是。有人生了病,也不让休息,用鞭子抽着干活,人一死,立马扔进万人坑。

修长城修陵墓修阿房宫,十个壮丁去服役,能够活着回来一半就不错,所以到了后来,很多被征的徭役,走到半路就合伙逃脱,上山为匪了。当土匪说不定还能活,去服徭役可能就被折磨死了。

当队伍来到丰邑泽中亭的时候(泽中亭离刘邦的老家丰邑中阳里不远),已经不见了上百人。刘邦寻思起来,照这样下去,即便走到骊山,估计剩下不到一半。按照大秦律法,他这个亭长办事不利,是要被问斩的。与其被问斩,还不如和大家一样,逃走躲在山林中,好歹混一条性命。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喝过酒,刘邦借着酒兴大声对大家说:“我们就是走到骊山,估计也没命了,不如大家趁着晚上赶紧逃吧!”

有人问:“大人,我们逃走了,岂不是连累了大人,大人怎么办?”

刘邦回答说:“你们不用管我,我也和你们一样,会找地方躲起来的!”

大家听他这么说,呼啦啦一窝蜂的都逃走了!剩下十几个人,愿意跟着刘邦一起走。刘邦也没有急着走,和那十几个人继续喝酒吃肉,他一边喝酒一边叹息:奶奶的熊,县令大人不地道,县里那么多亭长,偏偏派老子去,这下好了,把老子给害惨了。这笔账先记着,有时间得好好算一算。

他知道这么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家中的娇妻爱子,还有等候他的曹美人,全都无法顾及了。

他灌下一大口酒之后,大手一挥,“走!”

一行人往泽里面走去,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大声惊叫起来,那叫声就像看到鬼一样。(欲知那个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