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价值的员工是讲效率的员工(1 / 1)

未雨绸缪,事前做好计划

很多员工总是天天拼命地工作,各种琐事、杂事一大堆,样样看似急迫,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致使执行效率不高。

出现工作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并非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工作,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制订工作计划而使工作变得琐碎起来。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仅有成功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只要把你目前需要完成的事情写在纸上,一步一步去完成就行了,等到完成最后一步,目标也就实现了。

如何做好每天的工作计划呢?

首先,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按重要的程度记录下来。

其次,每完成一件便将它从表上划去。

最后,当日没有完成的事必须列入次目的表中

以一天的计划表来说,首先,你应该列出你必须要做的事,这些就是你今天的首要工作。其次,再列出应该做的事,以及可以做但并不急于一时的事。然后评估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再决定如何把时间分配到这些工作上。记住,你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间内去做。一天的时间规划完成后,可以延伸成一周的计划,决定一周内最重要及必须做的事,每天要确认行程是否照计划进行。

如此简单的事情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做,当然,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经过多次实际验证。确定有效的计划所付出的时间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会便于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走向成功必备的过程,你开始做了吗?

在工作过程中再花时间去寻找所需的资料或工具,只会事倍功半,徒增出错的机会。事前应将一切所需都准备好,随取随用。

要有“工具库”的观念:随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等,转换成“工具”的观念,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运用,或重新组合,以便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增加更多的成功概率。

随时准备好最新的信息:“资料”的随时更新与增删,可以让我们永远掌握到最新的讯息。要随时做好资料的整编、归类等工作,以供我们随时掌握最新的状况,并可以迅速做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案例1:某公司部门经理杨女士就非常善于管理自己的工作,尽管每天需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但她总是显得很从容,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她自己心中非常有数。她说自己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之物就是一个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的工作安排。每月之末,她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下下个月的工作重点和计划安排。制订工作计划,关键是要会分解目标,把制订的月目标分解到每个周,把每个周的目标再分解到每一天。

这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很庞大的令人担心完成不了的工作目标,但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后,你会发现,原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很难,这样工作起来会更有效率。

当然,寻找自己的良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司内外寻找一群具备不同专业技能与职位的良师,借良师的经验、智能与人脉关系,可以让你得到有力协助。

最后,需要纠正一种可能产生的误解,即制订工作计划并非是给自己施压,而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该做的事。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谁都不免产生丢三落四、忙而无序的状况,如果你会工作,养成事前确定计划的习惯,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工作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你是否常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或者只关心工作的一部分,时常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不合格,需要重新返工,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力争把工作做到完美,这是一个人勇于奋进的表现,更是一个人不断攀高的象征。

我们需要养成把工作做得完美、无可挑剔的习惯,这样工作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工作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成功所带来的

愉悦感,将激发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案例2:欧阳夏丹是央视“新锐主持人”的代表,她2003年8月进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工作,10月开始主持早间节目《第一时间》,正是通过这个节目,全国观众记住了欧阳夏丹。进台不到3年,夏丹在2005年便获得了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

欧阳夏丹上高中的时候,学习紧张而充实,她参加了学校排演的话剧《项链》、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次成功让她更加自信,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她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并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北京广播学院,她的文化课成绩是第一名,但专业课一般。毕竟,在语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学有明显优努。如声有了第二年,没有老师督促,坚持练声的同学也少了,而她还一直坚持着。因为坚持,大二时,她的文化课还是第一,而专业课已到中上水平。

老师总是喜欢进步快的学生,于是推荐她去主持学校艺术节的“歌手大赛”。这让她感到颇为紧张,因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都很活跃,在这类场合动不动就会起哄、叫倒好。但是那晚,同学们一直安静地看节目,没有人起哄、鼓倒掌。她再次靠自己的实力,在北京广播学院取得“第一次成功”。这也让她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后面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接踵而至了。即便已成为央视“新锐主持人”的代表,欧阳夏丹依然没有止步,仍在分阶段地制订一些学习计划,补充一些新闻知识,加强英语学习,向一个双语主持人的目标迈进。

欧阳夏丹就是因为遵循每一次把工作做得无可挑剔的原则,才一步步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女主播的位置,可见,力争完美对工作有多么重要。在职场中对工作马马虎虎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别人带来麻烦,有时甚至还会给上司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只有力争把工作做得完美、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标准的人,才能利人也利已。

如果你要求别人做得完美,那么你首先更做到宝羊首出要达到完美的标准,而不能只是完美标准的制订者而不是执行者。只有你自己先达到了一个高度,并通过总结得出规律,才能制订出标准。制订出标准之后,你还需要不断地超越这个标准,不断地提高标准的高度。

把工作做到完美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没有谁可以天生就在工作中达到完美,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工作进度和质量,也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前途。那些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总能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让自己的业务技能更为熟练。

案例3:当查理·斯瓦布还是钢铁公司一名微不足道的工人时,就暗暗下定决动来提拔我。我不去计较薪水,我要拼命工作,做到最好,使我的工作价值远远超过我的薪水。

查理·斯瓦布每获得一个位置,总以同事中最优秀者作为目标,他从未像一般人那样想入非非。那些人常常不愿使自己受规则的约束,常常对公司的待遇感到不满,只是做白日梦等待机会从天而降。查理·斯瓦布深知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尽力做到最好,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在工作中他充满乐观和自信,从不妄想一步登天,不管做什么事都竭尽所能。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是水到渠成。他由弱而强的秘诀是:每得到-个位置时,从不把月薪的多少放在心里,他最注意的是把新的位置和过去的比较一番,把事情做到更好,看看是否有更大的前途,并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39岁时,查理·斯瓦布一跃升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不管事情大小,不管别人做得如何,你都应使出全部精力做到尽善尽美,并逐渐以此来养成好习惯,否则不如不做。当你养成了这种习惯时,成功也在一步一步接近你。

很多人因为目标不明确而最终碌碌无为,其实,当你从事某一职业时,首先应该想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别人。既然你是为自己工作,那么你的理想都可以通过工作来实现。你要争取做到同事中的最好,这样你才有可能去接近并实现你的理想。基于这种想法,你要为自己确定一定的目标,全身心投入,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职场上“从一而终”的人在当今越来越少,很多人总是审时度势,不断寻找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公司。那么,怎样才能使白己更有吸引力,在职场上成为一名幸运者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9种方法:

1.制订一份自我推销计划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多问一些很难的问题,“加果我是老板的话,我会雇用我吗?”同时制订一个增加自己吸引力的白我推销计圳,并努力付诸实践。

⒉.积极参加培训

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各种相关培训的机人更敌干分t加那此并不完全是关于你的工作的培训项目。

3.勇于参加某些交叉性培训

这样能使你的工作变得更有乐趣,还能增强你的职业技能。把握住学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尽量把自已磨炼成复合型人才。

4.参加相关协会

参加相关协会是扩展人脉网络和提高技能的一条捷径。参加相关的协会,努力成为协会的骨干,这样你会拥有一个在才智、**、技能等方面大显身手或小露锋芒的机会。

5.抽点时间来思考

你现在正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自己快乐吗?5年以后想取得怎样的成就?10年以后呢?在此基点上酝酿如何升级的计划。

6.制作清单

你在公司或社会上参加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具有哪些方面的技能?你认为自己现在的技能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你如何才能提

高?你喜欢运用哪些技能?哪些技能使你有机会得到很好的运用?

7.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人脉关系是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多结识一些新朋友,巩固老朋友的情谊。你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个人能为我做些什么”,而是发现你和

他能够互相提供什么。

8.多从事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工作能够扩展你的人际网络,提高你的社交技能,它也是让你尝试职业抱负之外工作的好机会。

9.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你从事同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吗?也许现在是应该有所改变的时候了。那么尝试着做你一直想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做而又可能获

得成功的事情。这样你可能会进一步地提高技能,更加了解自己,可以又一次释放潜在的活力。

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总结,不断犯错,最后酿成大祸。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滋味并不好受,要规避这样的情况,就要及时反思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效率的方法。

案例4:蔡娜在一家企业做综合部的助理已经有一年多了,除了忍受老板常常发火的坏脾气外,她日常的消遣就是尽量看一些调整心态的书,让自己麻木起来,不然自己真的会受不了这里的氛围和老板的暴躁。可是,她没有想过,老板到底为什么脾气这么大?原来,老板要她注意的问题她并没有及时总结,导致下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最终,老板没有了耐性,脾气越来越大,变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成功固然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难一下子成功,往往要经历多次大败,从这一点有,投训忌是产生于经短之即的。只有认真地总结吸取教训,才能力争成功,得到经验。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吸取教训,更加理性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教训既可以给遭受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以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

无论是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个人生活,概莫能外。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教训,教训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敢查找教训的人其实是在回避矛盾。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已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失误,从而获得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训同样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待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往大了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小而言之,对一个能够正确面对失败的人来说,教训一样可以催人奋进,激励他去不断拼搏进取,使事业愈发有成。相反,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迎接他的将是再一次的失败。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请记住: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日清日结

生活和工作中的“拖延症”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影响他的情绪,让他陷入无法完成任务的焦虑之中,也会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所以,当工作任务来临时,厘清思路,订下计划,尽快完成吧。

案例5:张小姐十分焦虑,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上司安排的工作,她已经挨批好几次了。可上司越是催她,她越不能集中精神完成,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于是越来越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如此恶性循环。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话是人们用来讽刺那些不珍惜时间、做事拖沓者的经典话语。据调查,20%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

案例6:最近,丹丹不知道怎么回事,工作起来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不着急,每当事情拖得不能再拖了,才打起精神,一鼓作气把活干完。

周一,集团董事会召开会议,丹丹负责整理会议记录,并负责出一份简报摘要,部门领导要求丹丹周五交上来。当天开完会后,丹丹就把会议记录放着一直没动,想着还有两天时间呢,这简报摘要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这件事一直拖到周四下午下班,她才想起来明天要交,干脆决定回家后熬夜干活。

周四晚上,丹丹把材料带回家中后,想起每晚必看的电视剧正在播出,于是她打算看完再写,可等到看元电视剧,一是晚上11点过丹对同事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好,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只要集中精神立刻可以做完,为什么现在就拖成这样了呢?”

拖延症的诱因林林总总,大致有如下几类:

1.畏难颓废

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愿意做,我为什么要做?实在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干脆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愿意做,又继续往后推。

2.缺乏信心

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

3.追求完美

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动。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的表现,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任务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人们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该症状还有蔓延的趋势。对于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拖延症”,专家如此支招:

类型一:我总是没有自信,怎么努力也改不了。为了从苦海中摆脱出来看过不少有关的书籍但都徒劳无功。因为没有自信,做起事来也不顺利。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一下这样的我。

解决方法:在苦恼的边缘走不出来的人是因为被自己错误的想法封锁住了。一定要从误区的牢笼里走出来。为了打破错误的想法可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能完成任务的人,应该先想些什么?先做些什么?”做报告的时候,因为忙于某些事迟迟没做出来。这时,应该想“如果我是个做报告的能手,应该先做什么事呢”;考试成绩不好,但还得向父母交代的时候,应该想“假如,我是个成绩不好但能向父母主动坦白的人,应该先做什么事”。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用太长的时间。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正确答案,所以直接实现第一个想法就可以了。

类型二:一旦接到什么任务总会担心:“我一定能做好吗?做错了上司会不会责备我?”在想这些的时候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解决方法:过去一些失败的记忆会变成一种压力。想治好自我指责的弊病,可以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不要因为自卑而把一切问题都自己扛,这样只会让你的自信心下降。轻视自己之前先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吧。然后,用自我激励的方法促使自己完成任务。

类型三:我在面对决定时没有自信。当决定了做某件事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确定这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而烦恼,这样一来事有就被一拖再拖。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每次都不能付诸行动,所以人们都说我办事的效率不高。

解决方法:首先,做选择时把心放空,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尽量考虑全面、然后选一个。谁都没有权利说对错,只要你坚定地走下去,一定有所收获。

类型四:我经常担心事做得不够完美,尽力想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可做事的效率不是很高。接到任务以后,心里想的是尽快完成,可实际上总是一拖再拖。

解决方法: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但压力越大就越担心做不好事,迟迟不敢付诸行动。总是把万事的结果定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只要做错了一点,做得再好也都是错的。出了事就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会揽到自己身上。要想解决这些,首先,你得醒悟“自找担心”是一件很消极的事情。例如,在准备报告时,最初就能写出完美的报告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一些偏差或有理论上说服力较小的地方。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你所做过的事有多少是完美的,一定没有特别完美的

事,但一定也没耽误什么事。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分析我们时间的使用情况,才有可能让我们掌握适于工作场所内外最为有效的时间使用方法。

第一,考虑一天的日程安排,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第二,把工作日化整为零,每段30分钟。

第三,安排日程时,留点时间用于思考。第四,预测工作效果,看看是否准确。

第五,要随时做日程记录,单凭记忆不大可靠。

第六,每天要回顾,急事需优先。

第七,对于很棘手的任务,先从一小部分入手,立即处理。第八,重温日程安排,评价工作效率。

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你的拖延症一定会得到缓解,你做事的效率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好的执行力是成功的保障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言出必实践,即言必行,行必果,是把具体计划转化为实质行动,是策略与结果之间的桥染。执行力的核心是态度,执行力实际上是态度与毅力的结合及结果。

一个有良好执行力的团队,比一个有良好制度但缺乏执行力的团队有更强的力量。案例7: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由强大的执行力所形成的。

辽宁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企盼着日本企业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也没有改变,制度没有变,人没有变,机器设备没有变,日本人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如何呢?不到一年,企业扭亏为盈!

日本人使企业扭亏为盈的诀窍:执行——无条件地执行!

上面的事例告诉员工们一个道理:执行力虽然看似简单,但往往是无往不胜的关键。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中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今天设定的工作目标,非要拖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完成,不仅工作效率极端低下,关键的是把时间也浪费了。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只有执行能力增强了,团队的作战能力才能增强。那么员工们该如何提高执行能力呢?

第一,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装状态调整到最佳,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步。决不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第二,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间、加快节奏、提高效举。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第三,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的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浮躁,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第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口要你培“严、快、实、新”四字要求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忙中不能出错

一个人在忙碌中难免会出错,但有时一个错误的发生会引起一连串事情的发生。因此,我们就要避免错误的发生。

忙与乱,似乎已被人为地捆绑在一起,似乎已被人们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事情多了,自然就会忙,忙的时候,就会乱了。

案例8:周进是公司的顶梁柱。但对他来说,每年的9月、10月份是他最难熬的月份,公司通常会有很多客户和项目,而且工作还会占去周进的一些业余时间。

除了常规的客户工作,周进还要设计和协助三个远程战略、通读出版商给他的下一本书的清样、准备一次行业演讲,这些都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当然,他还要负责更新公司的每周博客。事情这么多,让周进感到受不了,理不出头绪。而最让人发疯的是,过去两天周进都在试图去工作,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做工作。周进刚开始想做一件事,就被互联网,或者一个电话,或者一封邮件,甚至一段毫无价值的在线视频,分散了注意力。结果就是,在周进最需要高效的时候,他反而比以前还没效率。

忙与乱,其实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繁忙中,我们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遇到过的事情多了,解决过的事情多了,我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就能比较灵活地应对了。

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卓越的能力。

在忙碌时,我们干万不要被堆积如山的事情吓倒。心如果乱了,手边的事情就难免会更加乱,“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心如明镜”,我们的心,除了是一面公正的明镜外,还是一面能洞察世事、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明了的明镜。头脑里的脉络清晰,做起事来就会相对有条理多了。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率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人们总是习惯于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而不管它们紧急与否。每一项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也如此。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们总是依据下列准则决定事情的优先处理次序:

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排定时间的事。

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再做未发生的事。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一般对待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很显然,上述各种准则,都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在上述的13种决定优先次序的准则中,对我们最具支配力的恐怕是第11种——“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放眼看来,大凡低效率的员工,他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紧迫的事”上。人们惯常的习惯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

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

按照这种思维,人们总是把每日该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首先,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其次,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最后,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目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

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此“必须”做的事(诸如不停响的电话、需要马上完成的报表)无限期地延迟了。

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越不重要,它们越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所以,每个人都应养成“依据事物的重要程度来行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

新入职的员工的第一个法宝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这也是掌握卓越工作方法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