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由内而外的教育,能产生显著的效果(1 / 1)

东方人通过背诵学习,西方人通过提问式的对话和讨论学习。这两种文明以不同的方法留下许多成就和文化遗产,两种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然而现今的世界趋势是以发问和讨论的学习方法为主流。

东方社会重视团体活动和关系,期望孩子成为一个能给别人留下积极印象、和别人和平共处的人,因此即使自己的才能比别人优秀,也不能到处炫耀,他们认为过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是骄傲的行为。

相反,西方社会强调个体和独立性,把个人满足和幸福排在第一位,非常忌讳伤害自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人认为针对某个事件公开批判、发问与争论,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西方人的想法则完全相反,因为西方人相信,在不断问答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出最棒的创意。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会要求孩子必须将家长或老师传授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会引导孩子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东方人认为知识是外在的,学到外在知识就是学习,因此会效法比自己更早学习、拥有许多知识的人,为了尽量多学一些知识,不断阅读、背诵与听课,最典型的方式是看书,不断背诵书上的内容,将圣贤的教诲视为真理,强调必须追随圣贤。

相反,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就认为争论能力、辩证能力和战斗能力都是男人需要具备的能力,相信知识存在于自身而非外在的东西,因此不断发问以追求真理。苏格拉底反诘法的出现也是由此而来,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苏格拉底非常重视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引出一个人内在的知识。

“教育”的英文“educate”,从词源上讲是“由内而外引导出来”的意思。西方文化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相信能影响个人价值形成的知识早就存在于自身,为了找出内在知识,才会不断发问、讨论与争论。学生必须有所表现,才能将知识由内而外引导出来,表现的方法包括说话、写字、画图、唱歌与肢体动作等,而最简单又有力的方法是说话。

以色列艺术与科学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赫兹基·阿里尔(Hezki Arieli)认为,哈柏露塔是犹太人在寻找自学的方法时找到的方式。数千年来,犹太人受到无数欺压,没有自己的国家,必须在外来迫害中求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必须尽力创造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力量,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虽然在“创造”前需要“学习”,但他们缺乏可以自由学习的空间,也没有能力请老师,因此他们找到了没有老师也能自己学习的方法,就是哈柏露塔。

柏林犹太博物馆??图片提供:汇图网

哈柏露塔不是以师生关系,而是以平等的同学关系互相学习与教导。这个方法远远超越了“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由一个人扮演老师,另一个人扮演学生进行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身份的区别,而是以平等地位,进行大量的互相学习。哈柏露塔是一种不分年龄、学历与职务,可以进行有效学习的讨论式教育方法。

在一般师生关系中,晚辈对待长辈必须恭敬有礼,这样的观念使得学生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学生若是想反驳,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认为自己的地位比对方高,也很难激发出有创意的想法。在上下关系中,很难激发出创意。

可以弥补这种缺憾的,就是哈柏露塔。在平等的前提下,专心讨论要学习的内容,就能以平等的关系,尽量让对方理解,也可以倾听对方的创意与想法。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讨论,就不会有胜负之分。哈柏露塔好比跳舞,有时是对方主导,有时是自己主导。

在哈柏露塔的方式下,自己可以当学生,也可以当老师。因为放下一切身份地位,共同度过许多时间,所以彼此在心灵上可以有许多交流。

哈柏露塔最基本的过程是一起阅读内容,指定谁当正方和反方,把自己的意见向对方说明后,彼此发问、答辩与反驳,结束这一轮讨论后,再交换正方和反方的角色进行下一轮讨论。过程看似简单,但针对一个主题和对方分享意见时,为了能够条理分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经过深入的思考,当别人有条有理地表达意见时,也可以学到别人是如何思考与展开逻辑性的陈述的。

开始争论后,必须提出问题,让对方有机会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对话、沟通、讨论与协商的原理和技巧。如果在家庭、学校、企业里经常有机会让两个人针对一个主题讨论彼此不同的看法,便能真正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创意,产生智慧,学会如何活用知识。

哈柏露塔最大的威力,在于培养思考能力,在对话、讨论、争论的同时,可以不断使人思考。哈柏露塔是能刺激大脑运转的教育方法,大脑开始进行思考就能自然发展出思考能力、眼力、洞察力与创意。再者,因为是和朋友或同学一起进行讨论,也能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