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健忘的动物,遗忘也是神赐给人类的最大恩典。假如人生在世把一切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想必会活得很累,因为在这些记忆中,也会有自己想要抹去的不好回忆。但是,如果有什么事一定得记住,就必须根据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周期反复复习。
艾宾浩斯是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在《记忆》一书中提出“遗忘曲线”理论。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的记忆会和时间的平方成反比,因此一般而言,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流逝而急剧减少。遗忘的比率在学习之后的一段时间最高,最初9小时遗忘的速度很快,之后遗忘速度会减缓。因此,所谓的“记忆力很好”可以解释成“遗忘率很低”。人类在学习20分钟后会遗忘42%, 一小时后会遗忘50%。
一般来说,延长人类的记忆时间或永久保存记忆的最佳方法,就是复习。艾宾浩斯通过各种实验发现了复习的效果,也就是当记忆力下降时,反复复习可以再次增强记忆力。另外他也发现,在背诵同样次数的条件下,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更有效率,记忆更持久。
分散复习最重要的是复习的周期。根据他的研究,在学习后10分钟内复习,记忆可以维持一天,一天后再复习,记忆可以维持一周, 一周后再复习,记忆可以维持6个月以上,变成长期记忆。为了不忘记学过的内容,并使其变成长期记忆保留下来,最好的方法是进行“10分钟后”“一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共4次的复习。
第一次学习时,必须认真阅读,秉持“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阅读”的心态,一字一句地读。仔细研读非常重要,就算花费很多时间也要做到。此时最重要的是区分出重点与非重点部分,把重点部分标示出来。根据“10分钟后”“一天后”“ 一周后”“一个月后”的时间点,将重点复习4次,如此一来,就能变成长期记忆。
以医师身份前往以色列学习医学的柳摩西宣教士曾说过:
“韩国人和犹太人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属于灌输式还是创意式、家长是主导者还是后援者、使用的是单纯背诵法还是问题解决法等。
“我在韩国主修汉医学,后来前往希伯来大学研究所学习医学,令我惊讶的是,他们连医学也用讨论的方式上课,很重视创意思考。在韩国通常是一味背诵,考完试后就忘个精光,不断循环往复。然而,希伯来大学的考试大部分是开卷考试,题目会设定情境,让学生写下如何整合过去所学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运用到题目的情境里。连医学都能利用创意方式学习,这一点实在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从上述话里可以清楚看出韩国人和犹太人的教育差异。韩国人追求成绩和分数,犹太人几乎没有以数字来表示成绩的概念,追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老师是否教会学生做某件事一点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学生能否重现老师的教学过程。当学生能将所学内容传达给他人时,才算真正学会了那些内容。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思想认为,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老师讲课时,学生并不会全部听进去,不会全部记得。就算记得,能够理解的学生也是少数,可以应用在生活中或对别人说明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比一般讲课少20%~30%的时间,却能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更多。
教师采用一般的讲课方式时,无法知道学生有没有专心听课或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但是如果分组讨论,学生就无法发呆或分心想别的事。
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大脑使用手册》(Use Your Head)一书中指出,成人平均可以听懂90分钟的课程,却只能记住20分钟的内容。这表示每20分钟就要有变化,或是改变讲课的速度,听讲的人才能专心。“90/20/8”法则就是说,每堂课不要超过90分钟,每20分钟要有变化,每8分钟要让学生参与。
人第一次接触某一内容时,30天后只能记得其中不到10%,但是如果接触6次,30天后可以记得90%以上。解释核心概念后,如果10分钟之后再提一次,一小时之后再强调一次,听了6次就不会忘记。上课有效率的老师只会用不到15%的时间处理或组织课程内容,却把50%以上的时间投入到需要互动的环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