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幕:一个6岁的小男孩和爸爸下棋,最终孩子输了,输得很不绅士,先是噘着嘴,然后流眼泪,爸爸说了句:“男子汉就这点本事,再下啊,哭什么?”那孩子一甩手把棋盘就给掀翻了。孩子的爸爸哭笑不得,而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却想了很多。
没有只赢不输的人生,孩子在学习、竞赛上遇到的输赢,将来在他的人生路上还会遇到很多。虽然有竞争力的人,不一定是性格上要强好胜的人,但毕竟要强是有进取心的一种表现,也不是坏事。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女儿是一个学习上不甘落后、不用你督促的孩子,首先要肯定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心,然后再慢慢调整她的好胜心,增强她的抗挫能力。
我们过去往往用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判孩子,鼓励孩子的争强好胜,去争第一,认为这样才有竞争精神,忽略了孩子好胜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成功欲望的扩大,让竞争意识、出类拔萃在某种时候成为一种极端状态。成人世界里弥漫着的竞争、成功,也被父母无意识地投射到了孩子的世界。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和爱好中,也融入了考级、评选等竞争意识。陶冶情操的爱好和娱乐,充满乐趣的学习和探究,变成一种竞争状态之下的生存压力。这几乎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之常态。
孩子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性情,在3岁之前基本已经形成了。那个时候的孩子,是用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来成长的。一般来说,要强的背后往往是脆弱和不安全感的体现。一个安全感十足、内心有力量的人,才能坦然面对输赢。所以,改变孩子争强好胜、只赢不输的个性,需要察觉并改变父母爱的方式和他成长的环境,而不仅仅靠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