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融让梨”,我想到最近刚看到的手机上一则关于让梨的孔融的故事。孔氏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但他43岁为保命丢弃妻儿的行为却鲜为人知。孔融因忠于汉室得罪了袁绍,守地被袁军攻打。虚妄狂放的他生怕有损他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仍故作镇定饮酒吟诗不督战。直到袁军破城,他才在亲兵掩护下出逃,被丢下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殉难。他能让的也就那个梨。
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我没有去做历史的考证,但有一点确实可以肯定:从小被教育成“无私的乖小孩”的人,长大之后未必就是有情义有担当的无私男子汉。当然这和“孔融让梨”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类原始的感情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一个道德和理性尚处于睡眠期的4岁孩子,为什么能够克服人类天生的独一无二的欲念——自爱,也就是从广义上说的自私,而做出宁可自己吃亏也谦让他人的伟人之举?曾经有人质疑,当时孔融让梨是不是因为知道自己争不过兄长,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小的,还获得父母的赞赏?虽然不敢苟同,但也觉得不无道理。要是果真小小年纪就知道曲意讨好他人,如此虚伪有城府,这孩子就“早熟”和“懂事”得有些可怕了。我们喜欢孩子自然率真的“自私”,也应当允许这种人性自爱的存在,只是怎样将它引导至和他人、和世界有利的关系中来。
西方有个“约翰争苹果”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小时候的某一天,妈妈拿来三个大小不同的苹果,约翰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就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高高举在手中,说:“孩子们,这个最好的苹果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是只有这一个怎么办?咱们来做个比赛吧,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把它们修剪好,谁干得最好最快,大苹果就属于谁。”结果约翰干得最快最好,他就赢得了大苹果。
“孔融让梨”和“约翰争苹果”是中西文化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两者利弊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在今天这个尊重人性的时代,我们应重新看待传统教育方式所训导孩子的“礼貌”“无私”等,遵循孩子人性本真自然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其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