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父母的人也许会记得这样的一些镜头:2岁的女儿因为玩具娃娃被隔壁的小妹妹抢走了,就生气地把小妹妹推倒在地,因为这个小不点还不能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5岁的儿子成了“孩子王”,很想显示自己的了不起,为了证明这一点,就去欺负别的小孩子……父母为此费了不少的心思,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在大人的帮助下,她或他也都学会了与人友好相处。
一个正在向着独立、自我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差异或者出现不如意就动辄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确实需要大人的重视和引导了。
当孩子表现得很无理粗暴时,还要看看和他相处的对象,分析一下原因,然后进行耐心的引导,不要空讲“打人不好”的大道理。爱打架的孩子原因不同。有的是缺少社交技巧,不打架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相处;有的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的权威;有些孩子是自己不痛快,不会控制自己……这个时候,父母的引导,就是对孩子进行社交技巧和与人相处的“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机。
记得我的儿子小时候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们也经常磕磕碰碰、闹别扭打架,每次我都是引导儿子好好想想,对方为什么不听你的建议,教他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我告诉他,在群体中如果有人用拳头伤害了他,只要对方的伤害不再继续,就要用语言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受到伤害的第一反应——还击,表现出来;生一个人的气把拳头握起来的时候,先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做”,压一压自己的火气,而不是用殴打、谩骂去发泄愤怒,因为那样只会让事情更坏。说这些的时候,都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不是事先的说教,也不是事后的批评,是随机的。就像一个妈妈不要在书房里教女儿做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