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他能够支配他的身体器官开始,比如手拿东西腿走路,他就已经具备了“工作”的热情,这个“工作”是他内在成长的需求,不需要成人外在的规则要求,他就情不自禁地去做。你看两岁以后的孩子经常是大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你擦地,他也要拿拖把;你洗碗,他拿筷子;你择菜,他在旁边忙着揪……这样做似乎是一种本能。在动物界,我们很少看到一只小动物做一件事情有困难时,它的妈妈会去帮它解决问题。可是,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却往往看到,父母们不等孩子们寻求帮助就上去帮忙了。仔细观察一下,其实,如果没有成人的主动帮助,那些孩子都会自己试着去解决,只是在实在没有办法时,才向大人求助。这个时候,孩子有内在需求,父母的“帮助”就成为他自己解决问题的助力。父母如果说“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孩子就会专注地从大人那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能创造性地使用大人的方法,这也是养成他无意识自主解决问题习惯的好机会。这时,父母就不能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说“你自己解决”,他反而会哭着说自己做不了。因为幼小的孩子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由谁来解决,他的潜意识中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让孩子独自做事或者妈妈协助孩子做事的过程,就是从妈妈这里把孩子独立出去的过程,是生命正常的代际心理剥离。
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无意识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要在他幼年有了“工作”欲望的时候开始。在他蹒跚学步时他跌倒,如果没有危险就不要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自己能用手拿到吃的食物,不要怕他弄脏了衣服而替他去拿;在他自己穿鞋却把鞋穿反了的时候不要急着去纠正他……在他逐步长大后,更要放手让他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对他终生有益。长期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产生和存在的问题不匹配的情绪,他就会以发泄情绪而不是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是破坏性的。而那些长期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遇见问题,他会知道自己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自信足以支撑他不以破坏性的情绪对待遇到的问题。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非语言的示范比言语的教化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