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子分清真实和想象(1 / 1)

每次听朋友说起小孩子撒谎,我总是忍不住想起一部外国电影中的镜头:复活节的早上,妈妈发现用巧克力做的复活节玩偶的脑袋不见了,只见3岁的儿子嘴上沾满巧克力,两手藏在身后,边吞咽边看着妈妈说:巧克力不是我吃的。

孩子几乎是刚会说话就开始撒谎。他摔碎了碗,会说:“妈妈,我没打坏碗。”大人觉得他在撒谎,而实际上幼小的他是在说他心中的“愿望”。他想:我多么希望我没打坏碗啊!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对错的标准。他们认为,妈妈高兴就对,不高兴就不对。父母首先要对孩子做的事情,根据他的年龄做出客观的评价。他把花瓶打碎了,把糖吃了,他觉得妈妈不高兴了,他不知道什么叫后悔,他想象着自己没吃,然后就说没吃。这个谎言是因为他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不是孩子品质的问题。

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发现他撒谎,不要对他用道德教育或者惩罚。要帮助他认识到什么是“假装”。可以通过做游戏,在游戏中告诉孩子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比如,妈妈假装一个妖怪,孩子吓得要命,然后告诉他那是假的;利用电视节目上的动画片,或者给孩子讲故事时,帮助孩子区分真实和想象;父母还要做好示范,孩子喜欢模仿所爱的人。父母要是去公园不买门票,谎报身高,孩子就看在眼里了,就是不良示范;孩子小,分不清成人哪些是故意的谎言,哪些是社交的礼仪,父母要尽量在小孩子面前避开这些给他错觉的行为。此外,不要用了解事实真相的方式提示孩子说谎了。“宝宝,今天是不是你把妈妈的化妆盒给弄坏了?”孩子很自然就会天真地回答:“不是。”于是他就成了既打坏了化妆盒还撒了谎的孩子。妈妈如果直接说:“宝贝,你把妈妈的化妆盒弄坏了。以后不能动啊,坏了还要花钱买。”孩子可能会不安,但不至于顺着妈妈的话撒谎。很多时候,父母的习惯会培养孩子的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形成的,21次就会成就。所以,做父母的要十分注意,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无意行为,给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会用说谎来逃避一些麻烦,或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说谎在不同的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