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孩子的情绪(1 / 1)

孩童的心灵就是一个深奥的谜,令我们困惑不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儿童的笑声、哭声和诸多情绪活动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可以理解的原因,值得我们成人从教育者变为学习者,去认真领会孩童情绪的表达,使自己能够理解和追随孩子的成长愿望,恰当地付出爱。

这是我们父母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懂得并理解孩子。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会心烦,但千万别说“真是的,就这点事情,你值得那么哭吗,好孩子怎么能这样呢”之类的话,也不要试图尽力哄她,给她好吃的。因为不是止住了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只有一个办法对她的心理成长有积极作用,那就是认同她的情绪。

孩子的哭声直接带给我们成人两种感受:一是心疼;二是心烦。于是,很多父母对付孩子哭的方法不是安慰就是呵斥,要么就是不理不睬。这些都不是处理孩子哭的积极方法。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急于止住孩子的哭声,那样会让他的坏情绪积存下来,孩子虽然不哭了,但是你会发现他的情绪并没有恢复过来,会打不起精神,因为他的坏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清理。不理不睬的方法可以用在他以哭作“要挟”的时候,如果他受到委屈,不理不睬会让他感觉被忽视,从而失去安全感。

在孩子开始哭时,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我们经常看到,小事情能够引发孩子大的情绪波动。孩子会突然之间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种康复过程,会很自然地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当孩子哭的时候,温存地来到孩子身边,不要不安、着急、恼怒,你的情绪会直接妨碍他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的。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妈妈在这里陪陪你。”“你感觉不舒服,对吧?来,让妈妈抱抱你。”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

敏感性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状态,很容易被成人的世界暗示。此时,也正是抚养者的人格悄悄潜入孩子世界的时候,所以,能够解读孩子心灵的秘密,是每一个父母应该积极准备的“功课”。否则,我们做父母的即便是怀着深深的爱,也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灵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说实话,每个孩子的敏感度不一样,每个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和爱的方式也不一样,很难有一个准则,像广谱药一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了解了孩子不会表达的情绪背后的原因,就能不焦虑、不急躁地处理他的情绪了。

对这么小的孩子不要讲道理,处理好情绪才是第一步。比如孩子非得穿她的脏衣服,你就以同情心认同她的坚持,可以说“我知道你喜欢你的脏衣服,尽管我认为它需要洗洗了,但如果你确实喜欢,我尊重你的愿望”。不以成人的意志去左右孩子的行为,只在关键时刻给予关键的引导,这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尊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批评。这也是父母作为“示范者”的责任。

|小贴士| “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儿童的敏感期有几个阶段:从1岁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的敏感期。她认为,敏感期出现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当环境和孩子的内心需要一致时,孩子就会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稳定的节奏有赖于儿童本身内在的本能。如果一些东西阻碍了儿童的这种内在本能的作用时,孩子就会在敏感期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比如被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实际上,发脾气表示儿童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

这里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主要是指环境对孩子心理成长的满足,区别于日后孩子在成长中的一些实体化物质没有被满足后引起的发脾气。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