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反常现象,可能是她的“秩序敏感期”来了。孩子对秩序的感觉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感觉,在孩子的某一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需求。
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弗里斯(1848—1935)在一些动物的生活中发现了敏感性,而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也发现了幼儿敏感期的存在,并把它运用到了儿童的教育中。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些阶段就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这个时期的孩子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实在的概念,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如果这个时候他对秩序的热爱遭到阻碍或者秩序有改变,他就会因此不适应,发脾气就是这种不适应情绪的发泄。
蒙台梭利在她的书《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曾经举过一个有关儿童秩序感的例子。有个一岁半的孩子想跟着三岁的孩子学跳舞,结果老师准备教她的时候,她却突然很生气,不跳了。而且她一直在很生气地重复着两个词“大厅”“柱子”。蒙台梭利发现,她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舞蹈老师把帽子放在了沙发上,而她认为帽子应该挂在柱子上。当时她已经忘记了跳舞的需求,而只是要求改变帽子的不合规矩、无秩序的状态。等到舞蹈老师把帽子挂到柱子上,孩子就平静了下来并准备跳舞。由此可见,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对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