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理解一个忙碌的职业女性当了新妈妈之后的感觉。
孩子三岁之前有妈妈陪伴,对于他安全感的建立的确很重要。这种陪伴并不是说一定得保证多长时间,但必须是有质量的陪伴。即使每周只有一天能和孩子在一起,这一天如果妈妈能够心无旁骛地倾听孩子,关注孩子,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得到妈妈的心是和他在一起的,就能在孩子心中注入“安全感”的有效能量。
有的妈妈可能和孩子待的时间很长,但心不在焉、唠唠叨叨,不懂得怎样倾听和读懂孩子,有时候还会不耐烦、发脾气,这是没有质量的陪伴,是浪费她自己和孩子的时间。
我认识一位3岁男孩的妈妈,她是一家私营企业的高层主管。孩子不到5个月她就上班了,孩子8个月后她经常出差,而且她的丈夫也是经常出差。但她是一个很豁达开朗的女性,很快解决了自己的职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把娘家妈妈搬到自己所在的城市,雇用了每天都来的钟点工,而她自己很忙碌、很有序、很快乐地游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母亲自身处于健康快乐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把幸福传递给孩子。所以,她3岁的儿子现在心智非常健康,她自己也因工作业绩突出而一再被嘉奖。
她的做法是:不管多忙,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来专职陪伴孩子;不管走多远,她每天必定和孩子在电话里说话,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但她让孩子感觉妈妈的爱就在身边。陪伴的这一天,她关掉手机,忘掉工作,排除很多的干扰,给自己和孩子完全在一起的时间和状态。这样,孩子在妈妈这一天的“优质陪伴”中,已经获得的满足感足够建立他自己的安全感。
这个妈妈很少因为孩子和工作的事情纠结,眼前是什么状况,她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从不把当下不能做的事情纠结于心。我也曾经多次跟很多新手的职业女性妈妈分享过我的一点体会:当你感觉忙得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试着分清事情的重要性和必做性的次序,先做眼前必须做的,关注当下。事情都是一件一件完成的,人只有一个脑子一双手,别当“超人”,想做“超人”的人就容易焦虑和不快乐。做工作时心里别想着孩子怎样怎样,和孩子在一起时别再牵挂着工作。不过也可能两者会在某个时间段内搅到一起,那就首先做到心别乱,别着急,别产生和困难不匹配的情绪影响自己和他人。冷静下来,分清眼前的事情哪是轻哪是重,心乱不但不出效率,焦虑急躁中,于事无补还会火上浇油。
有个词叫“活在当下”,它能让我们专注于眼前的人和事,静下心来更好更快地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说起来容易做到难,但为了生活的平衡和安宁,我们女性应该有意识地去修炼和获得这样的能力。
一个妈妈不自怜,不怨天尤人,经济和精神上是独立而快乐的,是她给孩子的良好示范教育。听见不少妈妈说,“工作忙还得管孩子,真是累啊,烦死啦。”这样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情绪认同,说的次数多了,不烦也得烦了。女性要有决断力,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就不要纠结,就要快乐地过好这种生活。能够忙而快乐,这是一种能力。
我一直认为女性在生活中是要担起两种角色的,尽管这样的担当付出会很多,但也正是这样的付出,才让我们女人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如果家庭的需要和我们自我的需要,让我们选择了不做全职妈妈,那也应该会有一种兼顾的艺术来弥补其中的缺憾,就像那位私企高管妈妈。
“担起两种角色”,是我们生为女人的艰辛,也是我们生为女人的自豪,就看用怎样的智慧和定力,用怎样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在这个跷跷板上行走了。
|小贴士| “压力”和“焦虑”源于自己的思维状态
很多职业女性在打拼事业和教育孩子之间都有困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职业女性工作压力大,而且还要做好母亲,这确实考验着女人的意志力。女性只有从传统的贤妻良母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才能真正解决和面对这个问题。
工作繁忙,孩子幼小,家务繁重……这些几乎是每一个职业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压力。很多女性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会产生与困难不匹配的焦虑情绪。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就是不断地来解决问题的。一个不太容易情绪化的人,越遇到问题会越清醒和冷静。所以,所谓“压力”和“焦虑”都是源于自己的一种思维状态。如果我们在忙碌烦躁的时候,能冷静下来,把注意力放在眼前出现的问题上,而不是自怜或者埋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