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我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在各院系所、有关职能部处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下,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宁静的校园环境。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增强校园安全工作的使命感
安全工作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维护高校政治稳定和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保障。“平安校园”的创建,不仅关系到师生员工个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危和家庭幸福,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构建“平安校园”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极为重要的工作。
学校党委、行政对此高度重视,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注重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措施,明确责任,群防群治、综合整治,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积极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环境,确保学校整体的安全稳定。学校党委制定印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两个维护,即维护校园安全和维护校园秩序”为基础工作的“平安校园”建设目标。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问题来抓。为此,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维护学校稳定领导小组”和“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交通安全委员”。同时还积极探索基层安全稳定工作管理的新模式,着力构建以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为单位的平安和谐“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体系。各基层组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学校统一部署,落实主要领导负责“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各院系也相应成立了“安全稳定领导小组”,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院长担任副组长,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系所负责人、群团组织负责人等作为工作小组的成员。这样,全校逐渐形成了分党委、党总支和直属支部三级联动创建工作体系。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强化教育,不断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
科学规范的管理重在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历来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从多年安全稳定工作实际出发,学校制定并始终坚持以下几项规章制度:一是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涉及面广,如:制定有关维护稳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水电气暖安全、食品安全、学生宿舍、外来流动人口、各类活动场馆中心、大型活动和警卫、校园周边环境、各类实验室、教学科研和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建立了对教职员工、学生和临时人员进行的安全教育制度,重点对新生和二级单位安全责任人、中控室值班人员、消防管理员培训教育工作等。三是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学校、院系所及校办企业、公司、工厂、研究所及集体宿舍楼等各级安全检查的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等。四是逐级责任制度。确定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处及二级单位的安全责任人,明确责权,逐级签订责任书。五是表彰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维护稳定或治安、防火、交通、保密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有责任的追究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积极推进预防工作,注重发挥科技作用,广泛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校园防控能力。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安”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并颁布实施了《北京师范大学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规定》。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完成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我校已安装并联网红外防盗报警点位1500个,视频监控点位1880多个。不仅为学校和公安机关查破案件、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在维护学校的稳定、火灾事故监控和重要的大型活动、警卫工作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防、物防和技防是安全防范的三个方面。学校在加大“技防”投入的同时,积极推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结合的防控模式和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校基本形成了以严守“三道防线”、做好“四层覆盖”、落实“五项措施”为着力点的主动防范模式,全面提升校园防范能力和水平,根据不同时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工作。“三道防线”主要指校门、楼门和网络环境。首先加强校门管理,加大巡视、盘查力度,保卫干部带领保安队员坚守各个校门,严防捣乱破坏和别有用心人员混入校园;同时各单位把好、管好所属楼宇的楼门,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网络部门做好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和净化工作。“四层覆盖”的第一层覆盖主要指学生辅导员对所属班级的所有同学进行“覆盖”,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开展工作,将情况疏导、化解在宿舍内;第二层覆盖是指食堂、教室和宿舍楼等所属单位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覆盖;第三层覆盖是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对校园内的重点部位、敏感区域进行网格化覆盖防控;第四层覆盖就是充分发挥技防设施作用,利用我校“安全稳定工作数字化信息平台”对校园重点部位和重要区域进行24小时全面监控。“五项措施”分别是对利用传单、海报、横幅、喷涂等散布有害信息的情况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处置;对出现煽动性、行动性信息情况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处置;对出现少数人员聚集情况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处置;对出现中等规模人员聚集情况和出现大规模人员聚集等情况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处置。通过这些措施、办法,切实提高了我校维护校园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及安全防范能力是构建平安校园的根本基础,要确保校园安全,就必须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学校始终把安全教育看做是一种文化建设,从一个学科建设的视野来审视,努力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注入安全文化精神,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把“人防、物防、技防”和“自防”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校园安全防范的新理念。因此,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如:网络、短信平台、校报、横幅标语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另外,还开展了安全教育“四进”工作,就是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寝室、进生活,切实开展安全防范教育。通过上述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较系统的防火、防盗、防骗、防伤害事故、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触电等安全知识和技能常识,从而营造“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以提高在校学生的自护自救、自我防范能力。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构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需要,更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必须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落实:一是进一步完善党委、行政统一指挥,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机制。二是不断扩大三项基础服务,也就是法制宣传机制、安全教育机制、情报信息的通报、会商和报送机制。三是不断巩固三项基础建设,也就是岗位技能培训机制、考核讲评激励机制,人防、物防、技防及自防的四防结合机制。四是不断强化三项基础工作,也就是校园分级防控机制(按照校园安全管理的三个级别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进行预警和防范),联动工作机制和三方沟通机制(即警方、地方政府及校方)。五是不断完善三项基础措施,也就是研判预警机制,台账管理机制及秩序管理机制。六是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七是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有难度、心理有障碍、行为自律交叉等重点学生群体的帮扶机制,认真做好师生的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系统性、规范性,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