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选拔与培养相结合 建设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1 / 1)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担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是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源泉。北京师范大学采取定期选拔、及时补充、动态管理的方式,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合理的学科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德才兼备、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化的后备干部队伍。

一、建设后备干部库,实行后备干部动态管理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学校努力提高后备干部管理水平,按照正处级1∶1、副处级1∶2的比例,建设了一支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研究生学历占74%(其中:博士学历占45%,硕士学历占29%)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战略性转型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队伍基础。同时,规范了后备干部管理,建设了后备干部信息资料库,及时调整补充有关信息资料。

对后备干部实施动态管理,不以一次选拔定终身。加强监督,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要及时提拔任用,特别优秀的要破格重用,相形见绌的要及时调整出后备干部名单。同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多岗位实践锻炼,增长其领导才干和管理水平。

二、结合学科结构性调整,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

学校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组织部门与人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部门的协调沟通,鼓励创新团队建设,支持校内学科群和学科团队的建设与整合,积极面向校内外广纳贤才,坚持高标准地引进和培养帅才,努力创造校内人才流动的新机制。同时,结合实施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抓紧培养、补充、调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提早做好了学科队伍建设后备干部的储备工作,较好地满足了新建院(系、所)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职能部门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保证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保证后备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在考虑学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对各层级的后备干部年龄做了基本规定,使后备干部队伍年龄形成复式结构、梯次配备、有序递进;加强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三、开阔思路,多渠道发现后备干部人选

党委强调选人用人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唯德才是举,不断开阔选人用人视野,注意在领导班子换届、干部考察、招聘干部、引进人才、学校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发现人才、选拔考察后备干部。选人用人不拘泥于来校时间长短,及时将新引进的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且具有领导工作经历的学术带头人列入所在院系后备干部名单;将经得起考验和实践检验的后备干部,特别是将在突发事件或关键时刻表现突出、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稳妥处理复杂问题的年轻教师、干部及时补充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或破格提拔使用;采取措施,积极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勤奋工作,团结同志,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受到多数群众拥护的后备干部创造更多的培养、锻炼成长条件,使之较快地走上领导岗位、发挥作用。

四、积极抓好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既是产出学术带头人的基础,也是校院(系、所)后备干部的来源。校党委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注意从学术带头人中选拔后备干部。在后备干部人选的调查摸底工作,都从中青年骨干入手了解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哪些人可以做管理工作,哪些人可以同时承担管理和业务工作,哪些人会成为学术带头人,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还有利于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

五、积极推进干部挂职、交流工作,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成长机会

我校非常重视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工作,不失时机地利用中组部、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下达任务的机会,积极安排后备干部挂职锻炼;通过以上工作,把一批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职务高、年纪轻的后备干部及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2006年以来,我校从后备干部中提任校级干部13人次、党委常委10人,选拔任用处级干部139人次,上级党委从我校选调担任司局级政府单位和高校校级干部7人。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领导本领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实现了我校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和任用的计划性,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预见性。不仅保证了学校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储备,还为各级校外单位党政领导班子输送新鲜力量,为中央部委和地方单位提供人才支持。

未来学校将努力实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能使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建立和完善个人成长进步与推动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保证后备干部健康成长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脱颖而出的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