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党建工作的不竭动力。党建理论研究为党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创新的知识集成。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雄厚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依托专家学者队伍,围绕重大理论问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决策咨询”的工作特色。组织多学科专家,搭建理论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充分发挥研究中心作用,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高校党建研究中心是2004年成立的全国高校第一个党建研究中心,注重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相结合、校内专家学者和校外专家学者相结合。2009年该中心出版的“高校党建研究丛书”(六卷本),是第一部系统论述高校党建工作的学术丛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汇聚了政治理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家50余人,在专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宣传等方面联合攻关,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30余篇理论文章,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二、设立党建研究基金,支持理论创新
2006年,学校党委设立了党建研究基金,截至目前共投入经费120多万元,先后支持研究课题100余项,出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等20多本著作。研究内容涵盖高校党建规律研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党委作用发挥、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培训等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如“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研究”、“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问题研究”、“院系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教师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研究”等。
加强党建研究课题管理。成立专家评审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评审、结题汇报加强对党建研究课题的指导与督促。组织召开党建课题研究培训会,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针对性指导。建立党建研究激励机制,奖励优秀研究课题,激发党员干部开展党建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积极承担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等的研究课题,拓宽研究视野
2007年以来,我校共承担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教育部、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等单位的研究课题19项,其中“高校党组织服务体系研究”获评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课题,“创先争优与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员干部心理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两项课题获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11年度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获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12年度调研课题优秀成果(重点课题子课题)三等奖,“高校党委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获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12年度调研课题优秀成果(自选课题)二等奖,“保持先进性,增强凝聚力,实现党对高等学校的坚强领导”入选北京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刘川生书记牵头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一书于2009年出版发行。
四、注重研究成果转化,促进党建工作实践
党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动课题成果转化,切实发挥其对党的建设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开展党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的关键环节。学校党委一手抓研究,一手抓转化,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制度机制,转化为推动实践的方式方法,并以成果转化检验和促进课题研究。比如,通过转化“分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实行‘公推直选’问题研究”的课题成果,开展学校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工作;通过转化“院系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研究”、“我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成果,出台《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五、创新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研究能力和素质
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是关键。学校党委坚持把学习制度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构建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理科联合学习组、院系学习组三级学习体系,就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学校改革发展所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进行学习研讨。每年暑期组织学校党建工作研讨会,就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和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专题研究。2009年以来举办的“京师求是讲堂”既是每个党员干部学习的平台,也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举措。学校党委还通过举办国内外形势报告,到现代工矿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一流大学参观考察,组织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启迪党员干部的思维,提升其治学理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