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教师(1 / 1)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随着儿童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增强,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育任务的艰巨,更加凸显了教师的作用。

1.善于了解儿童

既然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就必须能够了解孩子,特别是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去不断地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在卢梭看来,一个小孩子不能理解的事物,就绝不能告诉他。当他对人情几乎还一无所知的时候,由于我们不能把他当做成人来培养,所以,为了教育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像个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一起提问和思考。所以,当卢梭要爱弥儿养成提问和思考的习惯时,他总是和他一起提出问题、一起思考。他假装发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和爱弥儿一起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他和爱弥儿一起到蒙莫朗西附近的小树林散步、一起迷路,最后一起通过天文学知识找到回家的路;当卢梭要爱弥儿学习一门手艺时,他也和他一起学习。

在卢梭看来,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是和对儿童好奇心的激发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当我们把自然的产品和艺术的作品一件件地拿给一个孩子观看的时候,当我们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而且注意到他的好奇心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顺利地对他的爱好、倾向和性癖进行研究,可以很顺利地发现他的天才的第一道火花,如果他真有什么显著的天才的话。”①同时,卢梭还提醒我们:“你必须防止一般人所犯的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把机会的影响说成是才情的奋发,并且把人和猿猴都同样具有的模仿心当成是这样或那样的艺术倾向,因为在实际上,这种模仿心是无意识地使人和猿猴做他们看到的别人所做的动作,而对那种动作的用处是一点也不明白的。”②

2.善于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

虽然卢梭主张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但这种兴趣的培养和好奇心的激发,却要靠老师来完成。

在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方面,卢梭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环境,以便在其中可以把人的一切自然需要都明显地展示给孩子,同时把满足这种需要的办法也巧妙地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环境的生动而天然的情景去初步训练他的想象力。”③

为了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卢梭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思考,他说:“读者诸君,不要只是待在这里看我们的学生练他的身体和练他的手艺,也请你们考虑一下我们把他幼稚的好奇心是引向哪个方向发展的,考虑一下他所获得的常识,他所培养的发明精神和深远的眼光,考虑一下我们将训练他具备什么样的头脑。”④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呢?卢梭认为,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供我们用来引导一个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既不会离开他所能理解的实际的物质关系,也不会使他在心中产生任何一个他弄不清楚的观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绝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断地使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以便使他能够正确地判断人类社会中的善恶。”①所以,他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

儿童的好奇心主要表现为提出问题,因此,卢梭要求教师重视儿童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要能够清楚明白地辨别儿童提问的动机。他说:“倘使他自行向你提出一些问题,你就看怎样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就怎样回答,而不要去考虑如何满足他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你发现他不是为求知而发问,而是胡说八道地问你一大堆没头没脑的问题时,你就应该马上停止回答,因为这时他在心中所想的不是你们所讨论的事情,而只是怎样用许多的问题来找你的麻烦。需要注意的,不是他所说的话,而是促使他说话的动机。”②

当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以后,可以向孩子提出几个简明的问题,引导他去解答他心中觉得稀奇的地方。这就要求老师注意养成孩子事事留心、注意观察的习惯,并且把对现象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联系起来。

3.广博的知识

既然卢梭认为,爱弥尔终身只能有一位教师,那么,他所有的知识都有赖于这位人生导师的指引,因此,教师本身应该非常的博学。他不仅要有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位教师要了解生活、了解各种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只有这样,他才能去营造一个个问题情境,才能引导他的学生观察、了解生活中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解决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爱弥儿的地理、物理、天文、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爱弥儿的财产、交换、平等、法制等观念,也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萌生的。但是,这种博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上课时的旁征博引,在卢梭看来,当老师旁征博引地给孩子上课的时候,他的目的并不是讲给孩子们听,而是讲给在场的大人听的。

4.具有耐心

卢梭反对教师直接告诉孩子某些知识,而主张通过儿童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由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为了使他把某一个明显的真理印记在心,就必须让他对那个真理花几天的心思,把它弄个明白。”①但通过启发诱导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的方法是比较耗时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卢梭说:“我们必须耐心和谨慎,这一点是很多教师办不到的,然而要是学生不具备这两种态度的话,便永远也学不会怎样正确地进行判断了。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②当前,我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却并没有真正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有余地。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提问,但很多问题并没有精心设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提问的水平不高,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一些高水平的问题,由于课时和内容进度的限制,教师也很难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思考。在卢梭看来,具有耐心的教师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就不能那样……急急忙忙地纠正他的错误。”②有时候,学生对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反而理解得更深刻。

5.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一般来说,教师是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的,但是在卢梭看来,所有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学生,教师也会“犯错”。这些错误不一定是真正的错误,但如果教师所讲的知识不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话,那只能说明教师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透彻,或者是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不足,还不能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对此,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是应该把它看做是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他说:“所有的老师对自己的错误都是一概不承认的;而我则要定下这样一条规则,即:当我不能够使他明白我讲的理由时,即使我没有什么错误,我也要说我错了:由于我的行为在他看来始终是很坦率的,所以不至于使他对我产生任何怀疑;我承认错误,远比那些掩盖错误的人更能保持我的威信。”①由此可见,在如何保持教师权威上,卢梭主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依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这个职业所赋予的权威。

此外,卢梭还谈到了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他反对用群体内的差异去给学生分类,而主张用学生自身的进步去激励学生,因为在他看来,在竞争的情景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带有妒忌和虚荣的因素,这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发展。他说,“一到他开始懂得道理的时候,就绝不能使他用自己同其他的孩子相比较,即使在赛跑的时候,也不能使他有敌手或竞争者:我宁肯让他一点东西都不学,也不愿意他只因出于妒忌或虚荣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只是把他每一年的进步都记下来,以便同他下一年取得的进步相比较”②。由此可见,卢梭意识到了竞争的不利影响,提倡改革对儿童的评价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很有启发。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一起合作,我们要激发的是儿童内在的上进心,而不是与他人攀比的虚荣心。

总之,卢梭认为,少年期才是真正开始对儿童进行智育的时候。与他论述的儿童期的消极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卢梭提出智育的两大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大量的知识,而是要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自主判断能力;他反对西欧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教育内容,主张从实用出发,选择那些对儿童生活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他反对传统的教条主义、单纯灌输的教学方法,提倡重视对儿童的启发引导、重视用事实教育儿童,在行动中教育儿童,强调直观,并且要求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且要有一定的耐性,在学生面前要坦诚,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正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树立教师的权威,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不过,卢梭过于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把智育局限于儿童的生活,不利于儿童系统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人类知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他对于儿童兴趣的过分强调,也不完全符合学习和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