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期的保育(1 / 1)

卢梭把0—2岁看做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婴儿期。在他看来,新生婴儿天性柔弱,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柔弱,反而蕴涵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他说,“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具有成人的身材和体力,假如他出生的时候,比方说,就从母腹中带来了种种的装备……那么,这个小大人将是一个十足的傻瓜”①。根据他的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在养育婴儿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第一,必须让孩子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第二,必须对孩子身体的一切需要予以帮助,以弥补他们的不足;第三,在帮助孩子时一定要对真正的需要和毫无道理的欲望进行区分;第四,通过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来了解他们的自然欲望。而这四条原则的核心,则是要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和帮助,但不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因此,他主张:对婴儿期的养育环境、婴儿的保姆和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挑选;对婴儿的饮食、衣着、活动、身体健康、习惯养成、语言发展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他提出这一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使儿童学说话、学吃东西、学走路,尽早让他们自由地支配身体,自己控制自己,并养成一定的习惯,从而为以后的教育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他论述了父母的责任,即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挑选一位合格的教师、照顾孩子的饮食、让孩子自由地活动并发展他们的语言等。

1.父母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①。因此,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是,在卢梭所生活的法国,母亲轻视他们抚养孩子的责任,不愿意哺育自己的婴儿,而把他们交给了雇用的保姆,所以,卢梭也说,“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②。在《爱弥儿》中,卢梭非常强调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作用。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他认为雇用保姆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是很不利的。第一,保姆会觉得自己在给别人的孩子做母亲,因此不会尽心尽力,而只会尽量想方设法地减少麻烦,所以他们会把孩子包起来随便放到一个角落里任其啼哭,而婴儿是需要自由自在地活动的,这样一来,我们虽然能够保全孩子,却损害了他们的身体。第二,把做母亲的权利转交给保姆,会让孩子自然地亲近保姆而疏远自己的母亲,如果为了避免这种后果去教唆孩子轻视保姆,又会使孩子变得忘恩负义。

其次,如果母亲能够担负起哺育孩子的责任,那么,男子也可以负起做父亲和做丈夫的责任。这样一来,整个家庭和社会风气都会随之好转起来。所以,他说,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在最后的流亡岁月里,卢梭曾把自己的编织品赠送给住所附近亲自哺乳孩子的女性,借此表达他对履行父母责任的人的一种敬意。相应的,孩子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有些人担心父亲没有相当的知识,无法教育孩子,卢梭却说,“由明理有识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①。他认为一位父亲有三个义务:对人类有生育的义务;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所以,“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严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②。很多人以此来指责卢梭,认为他无情地丢弃了自己的五个孩子,丝毫没有尽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现在却在强调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责任,是伪君子。这一点固然体现了卢梭的自相矛盾,但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卢梭可能也是在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抛弃亲生孩子的忏悔。他在《爱弥儿》中对爱弥儿的那种亦师亦父的态度,一再强调他和爱弥儿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不正体现了他内心对父子亲情的企盼吗?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儿童早期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将来作为父母要了解的教育孩子的一些知识。这种对父母教育责任的强调,对父母具备相关的教育知识和素养的重视,对于我们当前注重多方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的教育网络是非常有价值的。

2.教师的挑选

在论述完父母的责任以后,卢梭又指出,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很多父母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养育和教导,在这种情况下,为孩子挑选一个合格的保姆和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卢梭提出了他的标准。

第一,“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学识)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教师当然是孩子的父亲。卢梭说:“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为了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①。”但考虑到社会的现实,卢梭又提出,如果自己实在无法做到,也必须从自己的朋友当中物色孩子的教师,绝不能把孩子交给那些为金钱而工作的人。卢梭认为,有些职业是非常高尚的,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不配从事这些职业的,而军人和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在《新爱洛伊丝》中,卢梭为他的主人公朱莉的孩子所设定的教师,就是朱莉的朋友圣乐谱。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观点虽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它也隐含了一个道理:一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生满怀热爱的人。

第二,“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卢梭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位年轻人,而且越年轻越好。“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①。”因为他认为儿童和成年人的相同之处很少,相比较而言,年轻人的年龄、心理与孩子更接近这样便于他们了解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朋友。而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对孩子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

第三,“永远只教一位学生”。卢梭指出,有些人希望他的教师是教过一次学生的,有更多经验的人,但在他看来,这个期望太高了,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他论证说,如果需要教两次才能较好的话,那教师就没有权利去教第一次,如果他有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经验后,他就会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再也无心从事这样的工作。因为卢梭所说的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孩子具体知识的人,而是能够指导孩子如何做人的人。卢梭认为,这种人与其称为教师,不如称为导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卢梭所主张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家庭式的教育。这种主张虽然不适合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但他对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视,对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是很有启发的。

第四,“教师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既然教师一生只教一位学生,学生也应该只接受一位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把孩子交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培养,又怎能培养得好呢?”①在《爱弥儿》中,卢梭独自一人教导爱弥儿音乐、几何、物理、化学、地理、天文、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的典范。

与此同时,卢梭还指出,既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这么严格的挑选,那么我们也应该允许教师去挑选他的学生。不过他提出的挑选标准不是儿童的天赋和性格,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出生前就接受了他的,所以是无法预知孩子的天赋和性格的,他提出的挑选标准是孩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家庭条件。他分析了穷人和富人的教育,认为“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穷人”②。在提倡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今天,卢梭关于教师要挑选学生的主张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不过,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卢梭的思想含有歧视穷人的意味,恰恰相反,在他看来,穷人之所以不需要受教育,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就是最自然的,而富人生活的环境却不利于他的自然天性的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反对封建传统教育的立场。

在阐述了父母的责任和教师的标准之后,卢梭又特别强调了师生间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学生和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不可分离的,他们应该一起生活、彼此尊重,相互爱护。他说:“除了我们两人同意以外,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这一条是极关紧要的,我甚至希望学生和老师也这样把他们自己看做不可分离的,把他们一生的命运始终作为他们之间共同的目标。”所以,他设想自己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是一位孤儿。他还说,“我希望单独教他,要不然,我宁可不插手这件事情”。①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卢梭认识到,儿童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让这些影响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如果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那么,教师的教育效果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他在后面还谈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曾经负责管教过一个比较任性的孩子,这个孩子为了试探卢梭是否依顺他,就故意在半夜里去吵闹卢梭,这样折腾了两三次以后,他再去吵闹的时候,卢梭就把他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一开始他仍然吵闹不休,但声音慢慢地变小了,最后,在他精疲力竭之后,他竟然睡着了。

可是,第二天当他的母亲知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狠狠地责备卢梭,因为她儿子是家里唯一的继承人,她觉得孩子的身体很娇嫩,不愿意有人为难她的孩子。她所谓的不为难就是要求事事顺从这个孩子。卢梭认为,这样是不可能把孩子培养好的。他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折磨他的老师,就是因为教师是在母亲的监视之下进行教育的,由于家长,特别是母亲的干涉,教师的意志并不能得到贯彻。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也很有启发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能把它仅看做学校和教师的事。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三个方面配合起来,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特别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尊重家长,多和家长沟通,家长也应该尊重教师,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教育好。一味地相互埋怨、指责,是无法把学生教育好的。

3.保姆的挑选

卢梭认为,新生的婴儿需要一个保姆。他认为,如果母亲愿意亲自来哺育孩子固然很好,但也会造成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疏远。所以,他希望母亲会出于孩子的利益,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意见。“如果我们必须找其他的人做保姆的话,那首先就要好好地选择这个人。”①

保姆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为和老师一样,孩子的保姆也应该是唯一的。那么,如何来挑选一位合格的保姆呢?

卢梭认为,挑选保姆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乳母的年龄以及乳汁的质量。为了更好地照顾新生儿,卢梭认为,“一个新生的婴儿需要一个新近才坐过月子的保姆”②。虽然这有违自然的秩序,但他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其次,卢梭认为,保姆还必须是一个身心两健的人,因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身体,同样是很重要的”③。他要求保姆品行端正、热情、耐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好小孩子。他还指出,富人们在找保姆的时候,往往是请产科医生替他们找,结果是最好的保姆就是给产科医生钱多的人,所以,他要亲自细心地为爱弥儿挑选一位好保姆。

4.养育的环境

卢梭强调儿童生活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对儿童体格的作用,认为这种作用在生命开始前几年更显著。卢梭认为,在动物中,人是最不适宜群居生活的。在把城市和乡村加以对比后,卢梭提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种族的更新只能由乡村而获得。女性应该到乡下去生孩子,特别是那些愿意亲自哺乳孩子的妇女更应该如此。因为,开阔、优美、朴素的乡村环境,更贴近自然,因此也更适合于自然人的成长。他说,“把你们的孩子送到乡村去,可以说,他们在那里自然地就能够使自己得到更生的,并且可以恢复他们在人口过多的地方的污浊空气中失去的精力”①。

除此之外,卢梭认为:“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因为,“对有生命和有感觉的生物来说,所有一切都是教育”②。我们所受到的三种教育中,可以部分加以控制的教育,就是这种对儿童周围的事物的选择和安排,即儿童生活环境的创设。

5.婴儿的饮食

卢梭认为,儿童对食物有自然选择的能力。他认为,一般来说,孩子知道哪些是对他最适合、最有益的食物,这些食物应该是最合于自然口味的简单的食物。因此,在儿童喂养方面,除了天然的乳汁,给儿童的食物应该简单而平淡。

既然孩子是由保姆来喂养的,因此,卢梭提出,保姆自己的饮食也必须多加注意。他认为,保姆的生活必须舒服一些,吃的东西也要丰富些,但不能对她原有的生活方式做太大的改变。他认为素食更能养生,所以提倡素食,认为这样养大的孩子不容易患肠胃病。他说,“一个孩子,如果不是过早地给他断奶,如果断奶后只给他吃植物性食物,而且他的保姆也只吃素食,那么,要说他生肠虫的话,我是不相信的”①。而且,他认为素食还可以防止小儿便秘。

对于孩子断奶的时间,卢梭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才应该断奶”②。他认为,长牙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痛苦的,这时候不能用硬东西来做儿童的玩具,因为他会本能地把手里的东西放到嘴里去咬,这会破坏婴儿的牙龈和牙床。

孩子断奶以后,也不要拿奶面糊去喂孩子,而是应该给孩子吃面包粥和米浆,因为他认为奶面糊不适合孩子的胃,并且他主张这时幼儿的饮食仍然要以素食为主。此外,卢梭还提出,为了便于孩子牙齿的生长,应该让孩子练习咀嚼,所以他主张给孩子嚼食干果和面包皮,他们在玩面包皮的过程中会自己把它放在嘴里弄软,并吃下去一点儿。

UIEZHUMINGJIAOYU SIXIANGJIALUSUC

6.婴儿的活动

卢梭非常强调婴儿的健康和自由活动。在他看来,“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而“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③。所以,他要求他的学生爱弥儿一生下来就必须是健康活泼的。因为如果要他去照料一个体弱多病的学生的话,就相当于把教师变成了护士。这是卢梭所不愿意的。不过,即使孩子生下来很活泼、很健康,他的身体还是很弱小,还需要后天很好的锻炼。在养生方面,卢梭并没有过多地阐述,他说,“我不打算详细证明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对磨砺性格和增进健康有什么功用,这是谁也没有争论的”①。

卢梭主张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重视婴儿的活动。因为新生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所以,不能把孩子的手足束缚起来,这样会阻碍他的血液循环,妨碍孩子体力的增强,损伤他的体质。严重的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脾气和性格。因为这是不合乎自然的,儿童收到的第一个礼物居然是锁链和苦刑。所以,卢梭主张给孩子提供比较宽松的衣着,这样便于他锻炼他的小肌肉,活动他的四肢。他说,“不要给他戴什么帽子,不要给他系什么带子,也不要给他包什么襁褓;给他穿上肥大的衣服,让他的四肢能够自由,既不沉重到妨碍他的活动,也不暖和到使他感觉不出空气的作用”②。

当他的体质开始增强的时候,就让他在屋子里爬来爬去,让他发展,让他运动他小小的四肢。这种自由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体力;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获取最初的感觉经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按照卢梭的理解,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都还处在静止的状态,因此,孩子的感觉就是知识的来源,我们应该按一定的次序发展他们的感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小孩子好奇心很重,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弄一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干涉他,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获得十分必要的学习。通过这些尝试,他才能了解和认识事物。他还主张应该让孩子经常走动,以此来训练他们的距离感。同时,卢梭也提醒我们,让孩子的身体和四肢绝对自由的前提,是注意不让孩子有面临各种伤害的危险。

7.婴儿的语言

卢梭还认为,所有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品。婴儿的啼哭,就是语言的最初表现。此外,婴儿还会通过发声、手势(表情)等来表达他的意愿。卢梭认为,作为父母、保姆和婴儿的导师,必须对婴儿进行观察,研究他的需要并设法予以满足,而不是粗暴地压抑他或者很不耐烦,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变得易于激动和愤怒。

在语言发展和教育方面,卢梭认为,虽然可以用歌曲和各种各样富于变化的声调逗弄孩子,但不要对孩子无休无止地说些废话,因为他认为孩子只能懂得少数的音调。所以,他说,要使他们听懂头几个发音,要少,要容易,要清楚,要翻来覆去地讲给他们听,并且在说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所表达的意思和给孩子看的实物对应起来。卢梭甚至说,教孩子不去听废话本身就是在对孩子进行非常有用的教育。卢梭认为,孩子有孩子的语法规则,甚至比成人的语法规则还要简约。因此,用不着急于纠正孩子语言中的错误。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太过在意,反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表达。因为他意识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孩子会讲的事情超出了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思考,将会带来很大的弊病,这样的话,孩子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发音,而且也没办法去思考他说的话的意思。那孩子的语言就变成了鹦鹉学舌,失去了灵魂。所以,卢梭还认为,应该尽量限制孩子的词汇。他说,“正在学话的孩子,应该只听他能够懂得的话,应该只讲他能够咬清音节发音的词”。①

此外,卢梭对比了城里儿童和乡下儿童的语言发展,认为乡下孩子语言发展反而比较快。因为乡下的生活空间比较大,孩子不得不非常清楚和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和别人有效地交流,而城里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封闭的房间里,声音一般比较小,同时,周围的人会经常结合情景猜想他们的意思,而不用心去听他们究竟说了什么,以至于他们的表达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因此,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即使会受到乡下土话的影响,但比养成不好的语言习惯容易改正得多。

8.习惯的养成

卢梭提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了,只不过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②。并且认为,正是由于生来的柔弱,所以我们生来就有学习能力。因此,教育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在婴儿期,我们就应该从小注意婴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因为在他看来,在身体的习惯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无危险地使他们养成你所喜欢的习惯;可是,一旦他们有了牢固的习惯,要做任何改变的话,对他们都是很危险的。他特别强调,“要经常给孩子洗澡”,而且要让孩子习惯洗冷水甚至冰水澡,“这个洗澡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不要中断,应该一生都把它保持下去”①。他认为这不仅是为了干净和眼前的健康,也是一个增强体质的方法。

此外,他还认为,单靠给孩子选择可看的东西,就可以把他培养成胆小或勇敢的人,所以,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并且应该使孩子习惯于看稀奇古怪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丑恶和讨厌的动物,好看或难看的面具等,这样的话,他长大以后就不会觉得这些东西很奇怪或很可怕。他还举例说明他是如何让爱弥儿习惯面具、如何锻炼他听惯枪声、不怕雷鸣的。他说,所有的孩子都害怕面具。他在给爱弥儿看面具的时候,先拿一个样子好看的面具给他看,并且看的时候他和周围的人都在笑,爱弥儿也就跟着大家笑起来了,然后再慢慢地让他习惯于看一些比较难看的面具,最后就看样子丑恶的面具,到最后,看到一个极丑的面具时,爱弥儿也不害怕,反而还会像看见头一个面具那样发起笑来。于是卢梭说:“当理智开始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我们要用习惯使他们振奋起来。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就可以使大人和孩子对一切都无所畏惧了②。”

与好习惯的养成相对的,是要警惕不良习惯的形成。因此,卢梭又说,“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①。他反对过分严格地规定孩子的饮食和睡眠,而主张应该让孩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认为如果让孩子养成了定时的饮食和睡眠,或者是养成了较为固定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的话,就是在孩子的自然需要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需要,这不仅违背了自然,而且不利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如果让他在某个方面有了固定的倾向,那将来他长大以后生活一旦发生变故,就会面临更大的适应方面的困难。

不仅如此,卢梭还把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观念的获得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只有在受到束缚、生病或其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才啼哭,如果可以排除这些方面的原因,那孩子的啼哭就很可能是由于习惯和坏脾气。纠正或防止这种坏习惯的方法,就是任他怎么哭,也不去理他。这样的话,可以使他们养成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哭的习惯。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急着解决和应付,而不考虑和研究他啼哭的原因,那就很容易让孩子把啼哭变成命令大人的一种手段,以至于他的哭声“以请求别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别人侍候他们告终”②。而且,卢梭还说,“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这样会让他及早明白,他不是谁的主人,既不能命令他人,也不能命令东西”。③

此外,卢梭认为,婴儿的玩具也应该来自自然。他说,“别给他们什么铃铛,别给他们什么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的颗粒发响的罂粟壳,一截既可以供他咂、又可以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漂亮的小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