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我们对他教育思想的介绍,也主要以爱弥儿中的线索为主。不过,早在1740年,卢梭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此后一直不曾间断。在《关于德·马布里先生的公子的教育问题的备忘录》(1740年)、《关于圣玛丽先生的教育的计划》(1740年)、《纳尔西斯序言(1752年)》、《论政治经济学》(1755年)、《就戏剧问题致达朗贝尔的信》(1758年)、《新爱洛伊丝》(1761年)、《论波兰政府》(1772年)等著作中,也都有所论及。
在《爱弥儿》的前言中,卢梭写道:“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他认为,“尽管有许多的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类,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②。虽然自己的见解不一定好,但是如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也就足够了。他还说,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
所以,在洛克的著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而他愿意首先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尝试。
1.自然教育的原则
在《爱弥儿》一开始,卢梭首先谈到了他关于教育的一些基本看法。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他认为,这三种教育如果一致的话,对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否则就会使人陷入矛盾和冲突之中。他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为使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以“天性”教育为主轴,围绕着它旋转。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于是,教育要顺应自然,就成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不过,和夸美纽斯对大自然的推崇不同的是,自然在卢梭这里更多地是指人的天性。也有人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称为主观自然主义,而把夸美纽斯的思想称为客观自然主义。因此,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发展,不能加速、更不能违背。
此外,在卢梭看来,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①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体差异。
2.自然教育的目的然
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他也是自由人。形象地说,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就是这种“自然人”与“自由人”的典型。
曾有人指责卢梭的自然人是脱离公民社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种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卢梭认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因此,他强调说:“虽然我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把他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①。”在他看来,“自然人”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做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的自然人更不是无以为业或依靠家产为生的懒汉。卢梭愤然指责不劳而获的人是流氓。自然人应该要能够独立生活,养成从事劳动的能力。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或手工业者的化身。
3.自然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根据他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卢梭认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时期”②。他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具体阐述了每个时期教育的重点。
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③。从儿童出生到2岁,是人生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儿童本身非常的柔弱,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他的身体进行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卢梭认为,强健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个人智慧的工具。他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受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①不过,卢梭也承认,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所以,这一时期也应该让儿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2岁以后,孩子进入到了儿童期,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语言能力和感觉能力都有所发展。因此,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他们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感觉教育方面,卢梭主张首先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发展听觉,并且听觉的发展应该注意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他不仅详细论述了如何发展儿童的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觉,而且特别提出了他的“消极教育”的主张。
所谓“消极教育”,并不是不要教育,而是反对过早地对儿童进行道德和知识教育,特别是反对靠单纯地灌输和说教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卢梭看来,这个时期,儿童的理智实际上处于睡眠状态,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是要以理性为基础的,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要直接进行理性教育,否则就会把教育变成灌输,变成强制。这样做不仅不能教给学生知识和道德,反而会让儿童产生各种偏见,丧失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会让儿童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他看来,当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是没有用处的。因此,宁可让儿童一字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点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掉,如果儿童自己学会了读书,唯一可读的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从“消极教育”的思想出发,卢梭又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认为,教育手段中最好的方法是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结合具体事例使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他们或处罚他们,而让他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自然后果法”。卢梭强调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儿童打碎了窗上的玻璃,不必立刻惩罚他,也不必马上配上新的玻璃,而宁可让他受寒着凉。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及其后果,并加以改正。
到了十二三岁,孩子的体力的增长很快。卢梭认为,这是人的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又极其短暂。因此,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①。他主张这一时期重点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智育方面,卢梭主张,智育的任务并不在于教给儿童一大堆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因此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卢梭提出了兴趣和实用两个原则。他认为,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因此,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而所谓应该学习的东西,就是儿童感兴趣同时又是他生活中非常实用的那些知识。
除知识教育外,卢梭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儿童必须学会劳动,学会从事一种职业。劳动不仅可以谋生,还能够促进理性的成长,并直接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卢梭认为,最接近于自然的是手工业。在所有职业中,手工业者最不受命运支配,手工业者只靠自己的劳动,所以是自由人。卢梭理想中的爱弥儿既是劳动者,又是思想家。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最后,爱弥儿15岁了,进入了青春期,卢梭认为,这是从儿童变成成年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心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实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这个时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
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卢梭认为,首先,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做儿童的榜样,以身作则。他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模范作用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胜过任何至理名言和说教。其次,要激发儿童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为此,他主张让儿童观察人间苦难,使之成为一个心地仁慈、有恻隐之心的人。再次,为了培养道德品格,须使青年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炼。因为在他看来,道德教育不能依靠说教,而应该通过实践。他说,道德的实践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人类的爱。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所以,他会带着爱弥儿参加宴会、到处游历。最后,发展理性。通过学习历史和伟人传记,养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另外,卢梭主张通过学习寓言来培养青年的道德思想意识。
在信仰教育上,卢梭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认为它给儿童灌输了各种关于上帝的荒诞的观念,强迫儿童记诵宗教教条和模拟礼拜仪式等种种做法都是不对的。他提出真正的宗教是心里的宗教,要求青年凭着良心和理性信奉上帝,甚至主张由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宗教信仰。他还说,虽然他自己提倡自然神论,却并不主张爱弥儿信奉同一个宗教,而是在爱弥儿长大后,让他靠自己的理性去辨别和选择,卢梭的宗教教育也因此是建立在理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卢梭还强调青春期的性教育,包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教育。在卢梭看来,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渴求爱情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此,作为父母和家长,对于孩子萌发的爱情,不能打压,而应该给予尊重和引导。在性教育方面,卢梭同样提倡顺其自然,不过他主张教师和家长应该巧妙地引导青年人远离一切不正当的**,养成克制情欲的习惯。
4.自然教育的方法
既然卢梭所实行的是自然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便明显区别于当时的一般教育。在教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
从他的感觉经验论出发,卢梭主张,孩子首先是通过感觉去认识世界的,儿童认识和感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他说,儿童一出生,对他的教育就开始了,因为儿童生来就是有感觉的。我们的认识是要先通过感觉经验,然后才能由我们的理性来加工分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必须重视实物、直观和践行。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本书,根据他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扩展知识范围。
所以,他强调儿童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感觉器官是儿童智慧的工具,要让儿童学会用感觉器官去感受,去看,去闻,去摸,去听,不要过早地让他用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改变他的自然发展,12岁之前绝不读书,这样才有利于他智力的正常发展,以免让错误和偏见占据他的心灵。儿童时期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期,这个阶段孩子应该以经验、感觉来认识世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阶段都没有发展到可以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的阶段。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①
为此,卢梭反对单纯的书本教育,他说,“我把所有一切的书都合起来,只有一本书是打开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②。不过,他并不反对识字。他只是强**育应该注重启发儿童,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所以他特别重视激发儿童的兴趣。他还说,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么只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也是完全可以的。
此外,卢梭还认为,教育必须通过生活、通过活动来进行。他提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③。他告诫教师说,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从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入手,卢梭对教育的对象——儿童进行了非常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他看到了儿童期在儿童成长中所处的独特地位,看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把儿童和成人区别开来,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还强调儿童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别,要求把儿童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独特思想和感情的主体,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不仅是西方儿童观的一次革命,而且对后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卢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当时法国的封建社会及其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当时的封建社会及其教育,不仅不能培养人,反而在扼杀人,因此,他提倡一种新的教育,即自然教育。在他看来,这种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自由独立的自然人。这种自然人的培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儿童自己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采用自然后果的方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童施加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必须远离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才能培养出民主社会的公民,而不是封建社会的臣民和教会的信徒。他关于自然教育的很多具体主张,不仅是对西方自然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影响到了西方后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卢梭的教育理论中也有一些错误或片面的地方。他对于人的天性过分地推崇,只强调天性的善良和美好,而没有看到天性只是人的一种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发展潜能,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另外,他把人的天性归结为良心、自由和理性,却没有意识到,这三者都是和人的后天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卢梭以这种人性论作为他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他所提出的远离社会、让儿童自由发展的主张,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