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略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训练的关系(1 / 1)

为了减少汉英翻译中反复使用第三人称的情形,王琼(2004)曾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就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使用冗余现象”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对比的注意力、敏感性和翻译培训在质量控制和效果控制方面的情况。在参加实验的两个班中,实验一班事先经过一些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和评改作业的过程中都强调过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的现象,课后作业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过侧重性训练。实验二班没有经过太多训练,只是在作业评改中涉及过“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在此条件下,实验者(教师)要求两个班限时翻译同一篇短文,时间分别是1小时20分(实验一班)和1小时(实验二班)。一班的同学被告知这次翻译活动是一次翻译竞赛,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对二班的同学则没有事先强调这次翻译活动,只是让他们把这次翻译活动作为一次课堂练习,以使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翻译。实验结果发现,虽然一个班的同学(实验一班)受过第三人称代词冗余方面敏感性训练,老师也强调了这是翻译实践中应当关注的重点,但是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受过少许训练的学生并没有比没受过训练的学生做得好多少:前者平均每个文本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为20.15个,而后者平均每个文本使用了20.18个。这表明学生对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的敏感性并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来。在受过训练的学生当中仍然反映出很多的代词冗余现象[6]。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了学习者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翻译技巧,但他们在以后的翻译练习中仍然不会很快地、有意识地把这些技巧应用到翻译实践当中去。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在一次翻译教学活动中,笔者围绕“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英语中倾向使用替代和省略”这一主题在课堂练习、作业批改以及作业讲评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反复强调在汉语中连续出现词语重复的时候,英译文应使用代词或省略等方式避免重复,但是在期末考试中考察这一翻译技巧时,不少学生的译文照样存在着单词冗余的重复现象。这说明了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仍然没能摆脱中文句子的影响,也没能把以前课堂上学到的翻译技巧应用到翻译实践中。

学习者在学习翻译之初经常对翻译课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一学期的翻译技巧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翻译实战能力。但期末的时候却失望地发现,自己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迅速提高。这一现象虽然可能有很多因素造成,比如说课堂时间有限、翻译作业量不够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础差等,但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技巧或策略的内化并不是瞬间习得的,而是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王琼曾借用W.C.Howell提出的图式(见图4-3)来描述翻译意识(能力)形成的四个阶段(1982):

图4-3 翻译意识(能力)形成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个阶段:无意识,无技巧(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自己没有有意识地运用翻译技巧,也不知道有这样的技巧。完全靠本能做翻译。

第二个阶段:有意识,无技巧(conscious incompetence)

自己意识到双语是有差异的,但是还没有掌握这些技巧究竟是什么。

第三个阶段:有意识,有技巧(conscious competence)

自己学到了一些技巧,但还没有完全掌握,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运用。虽然能够使用技巧,但必须在刻意的状态下,集中精力才能使用好技巧。

第四个阶段:无意识,有技巧(unconscious competence)

自己完全无须考虑,便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技巧。这时,技巧已不再是简单的技巧,而成为自己习惯的一部分。学习者将技巧完全融于实践的过程之中,没有了技巧的痕迹,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

在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学生笔译能力发展变化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翻译能力的了解也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变化:

(1)“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是盲目乐观,不知道翻译的难处,也不了解自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我知道我不知道”

在第二个阶段,学习者开始注意到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但却不知道怎么解决。

(3)“我知道我知道”

在第三个阶段,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翻译技巧,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翻译中的问题,开始逐步习得翻译能力。

此外,翻译能力的发展还有一个最高阶段,即无意识或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一般的翻译学习者很难达到,通常是优秀的职业译者才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4)“我不知道我知道”

在这一阶段,译者不仅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快速得体地处理翻译问题,而且翻译的质量有保障。

由上文可以得出,对于汉英翻译的策略,学习者不应只是简单的了解,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后续练习,有意识地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才能逐步上升为自己的习惯,并最终将翻译策略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能力。那种希望教师课上传授翻译技巧,以为经过一学期的翻译训练就能实现翻译能力的迅速提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只有到了在翻译过程中无意识地应用翻译技巧的时候才算完成了技巧的内化,实现了翻译能力的发展。

[1] 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eta,50(2),2005:611.

[2] L?rscher,Wolfgang: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übingen,Narr,1991:76.

[3] J??skel?inen,Riitta:“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In Sonja Tirkkonen-Condit and John Laffling(eds.),Recent Trends in Empirical Translation Research,Joensuu,Faculty of Arts,1993:99-120.

[4]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第133页。

[5] 刘士聪:《介绍一部中国散文经典译作》,《中国翻译》2005年第2期,第55页。

[6] 王琼:《从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冗余看翻译意识在翻译训练中的必要性》,《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