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翻译专业知识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1 / 1)

在当前的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的翻译教学只靠做翻译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需要在翻译理论知识的框架下进行,因为唯有如此学习者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翻译生涯中在面对翻译任务时作出更有效的翻译决策[19]。一个合格的职业译者需要了解有关翻译的专业知识。那么,职业译者应具备的翻译专业知识是由哪些知识组成的呢?在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要传授哪些相关的翻译专业知识呢?

吉尔认为在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为主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应传授以下内容:

(1)职业翻译活动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

(2)对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翻译,包括根据客户要求的部分翻译;

(3)对翻译活动要有正确的认识: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不能脱离交际环境的;

(4)对职业翻译活动中的参加者(作者、翻译发起人、客户、译者、译文读者)要有正确认识和了解。职业译者出于个人爱好从事翻译的情况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应客户的要求进行翻译。客户的利益高于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利益,即使作者和读者反对这一点。[20]

Sch?ffner认为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中应传授以下翻译专业知识:

(1)翻译简史以及本土语言和文化中译者对翻译的贡献;

(2)语言概念、翻译作为语言转换以及翻译和对等的关系;

(3)文本语言学和翻译、文本类型、题材规范和翻译;

(4)功能翻译方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和有目的的行为。[21]

结合以上两位学者的建议,根据目前应用翻译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应了解和掌握以下翻译专业知识:

(1)翻译的性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还是技能?

(2)翻译的类型:是口译还是笔译?它们分别又包含哪些种类?是全文翻译(包括各种类型:对照文本还是独立文本?)还是部分翻译?如果是部分翻译,是编译、摘译还是述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和要求?

(3)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忠实或等值能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吗?

(4)翻译的目的: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5)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仅为直译、意译或归化和异化吗?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翻译方法吗?什么时候采用某一特定的翻译方法呢?

(6)翻译的步骤:翻译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是传统上的理解和表达两步法呢?还是分为理解原文、深层结构转换和重新组织译文三步法呢?

(7)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笔译中主要的文本类型都有哪些?各有怎样的特点?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与翻译方法之间又有何关联?

(8)职业翻译的特点或因素:职业翻译都有哪些特点?涉及哪些因素?职业译者与客户、翻译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职业译者交稿的时间有什么限制?

(9)译员的职业素质:对笔译员的职业素质都有哪些要求?职业素质与翻译能力的表现有何关联?

(10)翻译项目管理:翻译项目管理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团队合作怎样分工才能更为合理有效?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11)翻译的伦理:作为一名职业译员,应遵守哪些翻译的伦理道德?

……

上面列举的内容仅是笔译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翻译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因研究的对象不同,我们对口译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没有包括在内。例如,口译的类型、讲话者的方式是念稿发言还是即兴发言、口译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口译工作的分类和要求等)。在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中,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对于翻译专业知识的讲解最好贯穿在翻译练习和翻译作业的讲评中。课堂教学中,不能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避免理论与实践分家而导致的两张皮现象。在点评、讲解作业中贯穿理论内容,把学习者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解释。课堂上教师尽量“借助尽可能少的概念和术语,让要讲解的理论能够指导译者的日常工作,并指导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作出抉择”[22]。通过讲评作业“告诉学生所有翻译过程涉及或可能涉及的(与学生通常认为的完全相反)问题,并提出操作原则;在对原则进行分析后作出选择和决定”[23]。这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翻译实战经验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

Snell-Hornby在介绍维也纳翻译学院(th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Vienna)的课程设置时,谈到德国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在翻译项目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该理论无论是在本科生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根本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4]。这是因为该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如赖斯、弗米尔、曼特瑞、诺德等都是职业译员或翻译实践者,他们提出的理论从实践中来,能够切实指导翻译实践。下面,我们将从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出发择要阐述一些最基本的翻译专业知识,以揭示翻译专业知识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说明翻译专业知识在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过程中的地位。

1.翻译的定义

什么是翻译?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25]。图瑞则从描写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是在译语系统中,不论由于何种原因,作为或者是被人们视为是翻译的所有译语文本”[26]。弗米尔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认为翻译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翻译是“在译入语环境中为译入语接受者和译入语目的而在译入语的情景下产出的文本”[27]。诺德认为翻译是产出能够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原文本之间的联系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28]。从上述对翻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德国功能理论学派从职业翻译的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更符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目的,适合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

2. 翻译的目的

做翻译不是为了检验外语学习,而是为了服务客户。德国功能理论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如决定保留还是改变原文的功能),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考虑到客户的要求,满足使用翻译的客户的期望和需要。“译文的功能不是靠分析原文自动得出的,它是从实用的角度由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决定的”;“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翻译的一般‘目的’,而是‘功能改变’这个因素是零值时的一个特殊案例”[29]。中国的外宣翻译之所以效果不够理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译者只是把汉语的文字转换成了外语,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因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3.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中西方传统的翻译标准和原则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可能就是“忠实”二字了。中国自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以来,即使在当代翻译理论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信奉“信达雅”三字经的译者还是有很多,尽管严复自己的译作仅是“达旨”而已。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等值”论长期以来一统天下,虽然不少译作中不乏并不“等值”的翻译。如何解决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呢?赖斯在其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试图将翻译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的方法联系起来,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目标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是她同时也发现现实的翻译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违背对等论的例外情况。例如,当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时,译文的功能要优先于对等,或者当译文的读者不同于原文预定的读者对象时,对译文读者的考虑要优先于对等[30]。曼特瑞指出,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仅是翻译中的特例,而不是翻译的常规。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的忠实原则应该让位于翻译的目的准则。“翻译文本并不总是原文本的‘忠实’模仿。对原文的‘忠实’翻译只是一个可能的、合法的目的或委托人的委托。”[31]可见,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的目的法则已经取代了忠实这个高高在上的传统翻译标准。至于具体的翻译活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弗米尔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2]。可以说,无论是“信达雅”还是“等值”都不足以作为指导一切翻译的标准。翻译没有固定的标准。翻译的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由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文本类型而定。

4.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是目的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以下内容:谁需要这一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译文的读者对象是谁?在职业翻译活动中,很少有翻译行为是自发的,通常都是由翻译发起人委托译者进行翻译的。发起人出于某种目的需要某种文本,在委托翻译任务时,一般都会发出明确的翻译要求,比如向译者介绍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读者对象,翻译使用的时间、地点、场景、使用方式以及译文的预期功能等。即使翻译发起人不告诉译者他们的翻译要求,译者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翻译经验推测出翻译的目的,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的目的[33]。翻译要求帮助译者从直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来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1] 威利:《翻译小议》,刘英敏译,《翻译通讯》1983年第8期,第37页。

[2] 李夔学:《翻译、文学与文化评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第106页。

[3] 梁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第192页。

[4] Colina,Sonia: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Toronto,McGraw Hill,2003:26.

[5] Gile,Daniel:“Basic Theoretical Component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In 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187.

[6] 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胡庚申(编),《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第177页。

[7] 〔法〕吉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8] 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翻译》2008年第3期,第35页。

[9] 杨晓荣:《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第34页。

[10] 陈宏慰、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司显柱:《汉译英教程》,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1.

[13]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Pergamon,1981:36.

[14] 何刚强:《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笔译的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中国翻译》2009年第1期,第52页。

[15] 〔法〕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第125页。

[16] Hoffman,Robert R.:“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Expertise and the Domain of Interpreting”,Interpreting,2(1/2),1997:200.

[17] 〔法〕吉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第12~13页。

[18] Tennent,Martha(ed.):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ⅩⅫ.

[19] Sch?ffner,Christina:“Developing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ithout a Notion of Translation”,In Kirstern Malmkj??r(ed.),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114.

[20] 〔法〕吉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第38页。

[21] Sch?ffner,Christina:“Developing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ithout a Notion of Translation”,In Kirstern Malmkj??r(ed.),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120.

[22] 〔法〕吉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第24页。

[23]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Pergamon,1981:36.

[24] Snell-Hornby,Mary:“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of Tomorrow:Language Specialist or All-round Expert”,In 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21-22.

[25] Nida,Eugene 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69:13.

[26] 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Tel Aviv,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1980:14.

[27] Vermeer,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3,25-33,1987:29.

[28] Nord,Christi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Amsterdam,Rodopi,1991:28.

[29] Nord,Christi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Amsterdam,Rodopi,1991:23.

[30]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anchester,St.Jerome,1997:9.

[31]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1:236.

[32]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1:234.

[33]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anchester,St.Jerome,1997: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