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区别(1 / 1)

在翻译能力的培养上,翻译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必备成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多数学生在进入翻译项目学习之前,有关翻译的经验和知识基本上都是从外语课上获得的。外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做翻译,而是将翻译练习作为学习语言的一种手段。而且,外语课堂上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还能产生负面影响[4]。学习者在这样的教学法的影响下,习惯于将翻译看作一种语言活动,试图在译文中找到“对等词”或“近似对等词”,而不是将翻译看作以人为中心的专业服务,也不会去评价译文在译入语中的交际效果[5]。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如Delisle(1988),刘和平(2000),吉尔(2008)等。穆雷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作了区分(见表4-2)[6]:

表4-2 穆雷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区分

吉尔认为翻译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职业翻译教学。他对职业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作了详尽的区分[7]。表4-3是根据他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总结出的:

表4-3 吉尔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区分

由上可见,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别的。教学翻译是语言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翻译教学则是一种职业翻译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翻译能力[8]。

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翻译教师都能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语言学或文学背景出身,既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也缺乏一定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他们中有的人对有关翻译的专业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翻译教学的目标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不甚清楚。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把教学翻译当作翻译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翻译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学“主要还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凭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生状况的了解机动进行,教师本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9]。

下面让我们以一则新闻报道的汉英翻译为例来加以说明:

例17

原文:瓦杰帕伊结束访华回国 与中国多位领导人会晤

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结束了对中国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于27日下午乘专机离沪回国。(1)

这是印度总理10年来首次访问中国。中国多位领导人与瓦杰帕伊在北京举行会晤、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国际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等11个合作文件,加强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

瓦杰帕伊于22日抵达北京。在京期间,他到北京大学和两国企业界人士举办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了演讲。(3)

在“九朝古都”洛阳期间,他参观了与古代印度高僧有着深厚渊源的佛教圣地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在上海期间,他出席了“中印信息产业论坛”。中印双方高度评价此次访问取得的成果。双方一致认为,访问增进了两国政府、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标志着中印双方为在新世纪加强全面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4)

译文:Indian PM Vajpayee Concludes China Tour

Indian Prime Minister Atal Bihari Vajpayee left Shanghai for home Friday afternoon,concluding his six-day official visit to China.(1)

Vajpayee arrived in the Chinese capital Sunday evening as guest of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It is the first visit to China by an Indian prime minister in 10 years.(2)

Besides Beijing and Shanghai,he also visited Luo Yang,an ancient capital city in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3)

During his stay in Beijing,Vajpayee met with top Chinese leaders,gave two speeches and visited the Forbidden City.(4)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and Vajpayee Monday signed a declaration on principles for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The declaration,together with a series of other documents signed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et out the goals and guiding principles for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outlined coope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various fields.(5)

During his stay in Luoyang,the Indian prime minister visited the Longmen Grottoes,one of China's three largest grotto complexes,and the White Horse Temple,a renowned Buddhist temple.(6)

Vajpayee also attended a seminar on IT development on Thursday in Shanghai.(7)

Vajpayee visited China in 1979 as Indian foreign minister.(8)

比较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译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首先看一下标题的翻译。“瓦杰帕伊结束访华回国 与中国多位领导人会晤”是典型的中文新闻报道标题,采用了对称的语言结构来传达这则报道的主要内容;而译文标题“Indian PM Vajpayee Concludes China Tour”则只是简明扼要地译出了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结束对华访问这件事。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来看,英译文没有完全遵照原文的叙事顺序,而是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重新编排。中文的四个段落到了英译文中变成了八个段落,符合英语新闻报道中以一到两个句子为一段的写作风格。就整篇内容来看,译文除第一段导语部分的翻译与原文能够“对等”外,其他段落的翻译都做了相当大的增、删、改写和调整。具体来说,译文第二段增加了瓦杰帕伊应中方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抵京这一句;译文第三段概括了分布在原文中不同段落的瓦杰帕伊在华访问的行程;第四段的译文中增加了原文所无的印度总理对故宫的访问;译文第五段与中文第二段大致对应,但删除了“(中国多位领导人与瓦杰帕伊)……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国际问题广泛交换意见”以及他两场演讲的论坛和地点。此外,这一段还增加了与其签署协议的中方领导人“温家宝总理”;并且对瓦杰帕伊访问洛阳的两处景点也作了补充性介绍,但省略了这两处景点与印度的关系。在英译文中,中文新闻报道结尾处总结这次访问的意义被删除,却增加了瓦杰帕伊1979年担任外长时曾访华这一细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则新闻翻译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不是忠实于原文的产物。但选用这则新闻翻译作为译例的两本翻译教材在对译文进行了颇为详尽的分析之后,竟然都得出了“总之,译文……在整体上获得了功能相似、语义相符的效果”[10][11],达到了“功能对等”。这反映了教材编者对相关翻译专业知识的缺乏。

如果撇开忠实或等值这些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采用德国翻译学者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这则新闻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完全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弗米尔认为:“翻译是基于原文的一种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来说只是信息的提供者。”翻译行为由翻译的目的决定:“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产生,也应为此目的服务……翻译应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以让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12]就这则新闻的翻译而言,译者正是从翻译新闻的目的出发,考虑到中英新闻文体的差异,中英文读者阅读习惯的不同,在摄取原文主要“事实性”信息(新闻报道的灵魂)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增、删、改写、调整等种种翻译变通手法,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重新建构了符合英文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文语篇,达到了新闻翻译的目的。

值得思考的是,这两本翻译教材为什么在这则鲜活的、不以忠实为翻译的最高标准的译例前仍旧坚持“功能对等”呢?这可能是受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统编翻译教材提出的以“忠实”为翻译标准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统编翻译教材之所以采用“忠实”作为翻译标准,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另一方面是由于统编教材所选用的特定语篇(政治、科技、文学)决定了这些体裁的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提升,翻译的需求就不仅仅限于这三类体裁。体现在以语篇翻译为主的大多数汉英翻译教程中,就有旅游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商务信函翻译等多种文体的翻译。而这些文体的翻译,尤其是新闻报道、旅游材料和广告的翻译,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实现用户的翻译需求为翻译的最高目标,而不会追究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近些年来有关期刊上发表的大量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理论框架来探讨有关旅游材料的翻译、广告的翻译等论文就是有力的证明。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市面上流行的绝大多数翻译教材却没有能够及时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到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上就是仍然强调“忠实”于原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从事一线翻译教学的教师对职业翻译的特点以及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高校的翻译教学无论是从教材上还是从教学原则上仍然是一种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