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能力的定义(1 / 1)

在西方,对翻译能力的研究最早是从双语能力的角度进行的。Harris and Sherwood 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语言技能”,是讲双语者所具有的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该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2]。与这种天生能力观不同的是,Toury认为翻译能力并不仅仅是双语能力的表现,而是一种专家行为;翻译能力是译者自身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资源,或一种潜能。“翻译能力是一种语言(以及诸如文体、文学等)资源,译者可以利用这种资源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3]Shreve和Toury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翻译能力不能等同于双语能力,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能力,是关于懂得什么是翻译以及如何做翻译的能力。但他认为翻译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所不同。每个人都会有交际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翻译能力,翻译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发展而来的(experience-driven);职业翻译是“一种建构翻译,只有通过某种有意识寻求的交际经验才能够习得”[4]。

与上面的能力观不同的是,Hatim and Mason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译者“进行成功翻译所必需的知识”[5]。Bell则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6]。Orozco 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需要了解的有关翻译的内容:包括理论、原则、规范、语言、技能和职业[7]。Pym从翻译行为的角度定义翻译能力,认为翻译能力包括生成译文的能力和选择译文的能力,是译者能够(1)依据特定的源语文本生成一系列可能的译语文本的能力,以及能够(2)迅速、肯定地从这一系列译语文本中选择一种可行译文的能力[8]。Risku从德国学者Holz-Manttari的行为翻译理论出发,认为翻译能力是胜任翻译任务的专家所具有的专家能力,译者所做的是意义的构建(sense construction),而不是符号的转换(sign transfer)[9]。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小组(PACTE)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部分,以后者为主[10]。Alves and Gon??alves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成功的译者所掌握的全部知识、能力和策略的综合,它能够使译者恰当地完成翻译任务”[11]。

文军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译者“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12]。苗菊则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专门的交际能力,包括对翻译技艺、翻译技巧/技能、翻译程序或过程的透彻理解以及知道做什么或如何做等知识[13]。杨晓荣根据翻译教学大纲和实际工作经验,指出一个人的翻译能力强(指汉译英)包括(1)能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策略得当,分寸准确,对翻译标准的把握合适,以及(3)译文的文体适宜,表达丰富,语言质量高,语言表达力强[14]。

综观以上有关翻译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到,有的定义过于狭窄,将翻译能力仅看作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有的定义则过于宽泛,将翻译能力看作一种“交际能力”、“专家行为”或“主观条件”;有的定义中还出现了循环概念,如“全部知识、能力和策略的综合”。相比较而言,在这些定义之中,PACTE对翻译能力的定义较为全面,既包括“知识”又包括“技能”。在PACTE提出的翻译能力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能力”的定义“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物的主观条件”[15],我们将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能够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