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 1)

——汉译英工作:一项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

马会娟教授邀我为她的新书《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写篇序,我感到为这样一本好书说几句话当是责无旁贷。

本书研究的主题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中国是翻译大国,我们都这么说,说得不无道理,比如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就令我感到震撼。《中国翻译》编辑部为“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找材料,说是很难找到既合适又无译文的英文原文,请我也为他们搜寻一下。我自认为立足北美,英文材料如江河之洪流,源源不断,便在《纽约客》上找了一篇自觉内容和难度均合适的文章寄去,数小时后编辑部回复说,经核查已有中译文,我于是又找了几篇,但都在数小时内被否决,原因也是已有译文。这难道不是翻译大国的最佳例证吗?

但是说到汉译英,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称不上凋零,但面对英译汉舞台上热闹的场面,另一厢毕竟相对清冷,更谈不上旗鼓相当了。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和国际文化的失衡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中文向外推介的力度不足。西方翻译界一般认为,从本族语译入外国语非明智之举。此论当然不无道理,可是就汉译英的现实来看,若真的遵循了这样的建议,就等于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锁在国门内,岂不是人类智慧的莫大浪费?所以,汉译英的工作主要由中国人自己来承担,这一现象大概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娟这部著作便显得又及时又重要。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学术文献,结合了教学实践,还作了问卷调查,针对汉译英翻译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做出了结论。坊间学术著作易流于空泛,不着边际的宏论放在书架上倒也算是皇皇巨著,但到底能让人受益多少则只有读者心知肚明。反观会娟这部作品,绝无大而无当的空论,细节照顾得非常周到,从词语搭配、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到审美篇章,乃至百科常识、专业背景,均在翻译能力的总框架下得到关照。作者还讨论了学界争论已久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也触及了翻译经验与翻译能力的关系等议题。本书可称得上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相信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还是教学前沿的教师,或是翻译专业的学生,都能从本书中各取所需,从中获益。

汉译英这个工作也可算是一项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我们当然不否认母语和非母语的差别,所以不寄望于能把汉语译得读起来像出自英美人之手,但是我们仍希望能学它个惟妙惟肖,至少不至于画虎类犬,贻笑大方。近来有时我会突发奇想,有朝一日,当有人想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一篇没有英译文的汉语原文时,那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遭遇连连的挫败?那一天也许很遥远,但我们期待着。

叶子南

2012年1月9日于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