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
将汉英翻译作为一个课题进行讨论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翻译研究联系实践的表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马会娟教授撰写的《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的出版,将引起人们对这个课题的关注,也将为培养汉译英人才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通过自己较长时间对翻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敏锐地感觉到形势的发展对汉英翻译人才的呼唤,从而提出对“汉英翻译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合乎时宜。该研究参照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汉英翻译教学的实际,提出“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认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构成成分”。其中特别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核心”,抓住了汉英翻译能力研究的实质。
汉英翻译与英汉翻译,从翻译性质、翻译过程和翻译标准来看,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考察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做英汉翻译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汉英翻译,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面临的问题无大差异,都面临着对原文语言和原文文化的理解问题,都面临着正确表达原文意义和再现原文风格问题。同样,如果我们考察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做汉英翻译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英汉翻译(后者尚不多见),他们所完成的任务和所面临的问题也无大差异。但当汉英翻译历史地落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身上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与他们做英汉翻译时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对他们翻译能力的期待也就有所不同。若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探讨,正如马会娟的研究所示,翻译能力问题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广泛的。但如果我们暂且将视角更多地转向翻译实践,可以说,翻译能力集中表现在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上,对译文文化的熟悉程度和对译文语言的熟练程度上,即在熟悉译文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译文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上。
熟悉译文文化是知识范畴的事,运用译文语言既是知识问题,更是能力问题。就汉英翻译而言,翻译能力主要关联三个方面:英语的选词与造句;英语的语义结构与习惯用法;英语语言的审美表现。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做汉英翻译时,面临这三个方面的挑战。
关于英语的选词和造句。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构造有力并富有美感的英语句子,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做汉英翻译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汉语词义和句法的影响,所译的英语常常有汉语思维的痕迹。特别是在句子层面上,这种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写出很正确的英语句子,不论句子多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多复杂,都能把句子安排得很规范。但英语还有数量巨大的成语(idiom)和比喻,英语句子还有以简单、灵巧的形式表达复杂感情和概念的本事,有人甚至把构造英语句子比作艺术。在这方面,我们缺乏英语自然环境的熏陶,写起英语来,常常没有把握,或感觉力不从心。
关于英语的语义结构和习惯用法。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意义的方式,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表达意义的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有认识是一回事,能在翻译中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汉语的意思是另一回事。各种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体现在多个层面上,语汇、短语的搭配、句子、篇章等,也体现在成语和修辞上。语义结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较长的时间。但在讲汉语的环境里,英语语义结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可能的,多读英语书籍,多听英语节目,多参加英语交际活动是有效的途径。
关于英语语言的审美表现。成文的语言美感是客观存在,也是译者的主观感受,是二者的融合。译者的语言审美修养至关重要,因为他/她对原文的审美特征要有感受,还要在译文里予以再现。语言的审美特征是形式的,也是内涵的,主要是内涵的,是二者的融合。文章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选词到短语搭配到句子构造,从文章的形式到声响节奏,再到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综合起来使文章产生一种艺术感染力,使敏感的读者产生感情的波澜和变化。
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里,也存在于各种不同文体的文章里,广告词也不例外。说明文的简洁准确,叙事文的清晰有序,说理文的深刻透彻,描写文的形象生动,有时文章特有的节制、含蓄和幽默感等,都能产生艺术感染力。
18世纪启蒙哲学家和作家托马斯·佩恩 (Thomas Paine) 在美国革命期间写了一系列小册子,总称《美国危机》(The American Crisis),在第一卷的开头是一个经典名句:“These are the times that try men's souls.”20世纪美国作家 E. B. 怀特 (E. B. White) 在他的《风格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 里谈到这句话时对其赞叹不已。他曾试图用几种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他说都不行,只有佩恩的这句话让人难忘,几百年来被反复引用,现在仍然被引用。怀特没有说明这到底是为什么,但他相信这里有语言的风格问题,审美问题。有时关于语言审美方面的事情也确实难以言说,虽是客观存在,更是读者和译者的内心感受。构成这句话的文字没有特别的地方,但只有用佩恩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意思最合适,最震撼心灵,最有号召力。
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当记者问她:
Do you think Mrs. Parker-Bowles was a factor in the breakdown of your marriage?
戴安娜说:
Well, there were three of us in this marriage, so it was a bit crowded.
戴安娜轻松、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个婚姻里有我们三个人,有点拥挤。她说话时的轻松、含蓄和幽默,符合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的身份。虽然句子的用字再平常不过,却堪称经典;语言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品格和文化修养。
顺便看两个翻译的例子:
《红楼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卷十九《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一段宝、黛之间的对话:
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不答。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
黛玉笑道:“这就扯谎,自来也没有听见这山。”
黛玉所说“这就扯谎”,意思是,你一开始就扯谎。译者霍克斯 (David Hawkes)对这句话语气的感觉是很准确的,将其译成如下的模样:
“That's false, for a start,”said Dai-yu. “I've never heard of a mountain of that name.”
译文活灵活现地描画了少女黛玉天真率直的性格和对“故事”不屑一顾的神情,真所谓传神。
雪莉·布莱克 (Shirley M. Black) 于1960年出版了她翻译的沈复的《浮生六记》(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虽然她删掉了她认为读者不熟悉的一些内容,但却不乏值得玩味的佳译。例如,卷一《闺房记乐》中有一句话:
……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
译文如下:
Quietly, I entered my bridal chamber, where the bride's attendant lay dozing on the floor. Yuen, who had taken off her wedding finery, was not yet in bed. She was sitting, in the light from a pair of tall silver candles, with her delicate white neck bent over a book, so completely absorbed in her reading that she was unaware I had come into the room.
译者将原文的一个句子划分成几个小句,断句恰到好处,该添加的地方添加,该调整的地方调整,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首尾呼应的语段。更值得称道的是对“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的处理。译者将其处理成:她正坐着看书,看得出神,我已进屋她竟然不知。
She was sitting…so completely absorbed in her reading that she was unaware I had come into the room.
“高烧银烛,低垂粉颈”则是看书时的状态,作“She was sitting”的状语,十分恰当:
…in the light from a pair of tall silver candles, with her delicate white neck bent over a book…
介词、分词的使用几近重现了原文的对仗,塑造了芸的美好形象。
翻译的任务不仅是把一种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还要把一种语言所蕴含的美感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出来,这一点不可忽略,忽略了就会使译文的艺术性出现欠缺,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不仅文学作品是这样,其他文体的作品也一样。所以,当我们对翻译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时,应将其提高到审美层次上来审视。译者的翻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再现能力上。因此,译者在语言审美上的修养,以及所表现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汉英译者——汉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做汉英翻译的人——在语言上的审美修养是可以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和各种文体的英语材料,来培养对英语语言的敏感,特别是对它的短语搭配和习惯说法的敏感。当然,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活的英语,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等。
总之,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做汉英翻译是可能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心,有充足的积累,有长期的准备,也是可以做好的。如果能与有较高英语修养的英、美译者合作是最理想的,把对汉语理解的优势与用英语表达的优势结合起来,翻译出英语成色很好、可读性很高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让世界上具有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出一份力是汉英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士聪
2012年春节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