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黄羊镇用餐。下午1点正,与徐永盛,冯旭文,袁洁,小段同往天梯山石穿。南行,入山,上坡,行约四十分钟,到张义盆地,黄羊河水库。管理处主任卢秀善主任,胡鼎生,赵旭峰陪同。卢秀善1998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胡鼎生2010年7月陪我参观过天梯山、金刚亥母殿、南营河弘化公主墓和百塔寺,现在任天梯山石窟文管所副所长。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天梯山陡峭峻拔,高入云霄,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法苑珠林》等佛教经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中国着名石窟专家宿白教授称为“石窟之祖”。据有关史料记载,天梯山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在天然洞穴基础上创凿。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蒙逊由张掖迁都于姑臧,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雕凿一尊5米高石像。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史载439 年北魏灭北凉,结束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艺术受到重创,凉州僧人纷纷外流。北魏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到平城,其中僧侣 3000 多人,他们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了北魏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里不乏高僧法师。据《释老志》和《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于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建造帝王化佛教石像。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文成帝拓跋睿和平年间,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即第16到20窟,其中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与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云冈石窟雕造富丽,成为中国最大石窟群之一。之后陆续兴建,前后历60年,无数雕塑家在53个洞窟里雕刻佛像、飞天等。这些宏大精美雕塑是雕塑家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结晶,凉州僧人及工匠起了极其重要作用。北凉与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又开凿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与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从那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群,同时还开凿巩县石窟和附近几座石窟。
此外,北魏时期部分僧人向西迁往敦煌等地,促进敦煌佛教兴盛,并推动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史料记载莫高窟始创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前凉升平十年(366),炳灵寺石窟169号的题记是420年,天梯山石窟创建于412~439年。从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迟一些,与炳灵寺石窟基本相当。但这两个石窟尤其是莫高窟影响非常大,一提石窟,必称莫高窟和云冈、龙门。但北魏时期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没有对云冈、龙门产生直接影响,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其天梯山石窟,声名显着,对莫高窟和敦煌佛教发展产生过影响。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艺术开创地,但它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莫高窟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516~528年),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
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
天梯山石窟虽地势险峻,但蕴藏丰富。石窟里面有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手写经卷,唐初绢画菩萨像,唐、五代、西夏(宋)、元、明、清各代塑像、壁画、经卷等。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1959年,修建黄羊水库,甘肃省将天梯山石窟壁画、塑像等全部迁移到甘肃省博物馆。1992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经论证,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1993年,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在原址、原位进行修复。2005年12月24日,省上举行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签字仪式,标志着文物正式回归武威。
下午,溯黄羊河而上,经哈溪,牛路坡,到直沟河。未抵双龙沟。据说这条路可以通往青海。我们遥望一阵,返回,考察张掖城,唯有学校中的一段城墙。唐朝文献记载河西有“张掖守捉”。《通典》与《元和志》都说张掖守捉(《通典》为“张掖郡守捉”)管兵六千五百人,旧唐书志及《通鉴》胡注皆云“管兵五百人”。《通典》和《元和郡县图志》指的是“张掖郡守捉”,即《大唐六典》所载 “甘州守捉”治在张掖城;而旧唐书与《通鉴》所指“张掖守捉”为吐蕃出入河西的“五大贼路”之一,当时管兵五百人镇守。史念海考证说:“西汉时,武威郡有张掖县,张掖守捉当设于张掖县的故址……张掖守捉的故地当在昌松县西南,乌逆水之北。这里还在凉州和鄯州之间,当为当时两州间的大道所经过的地方。……凉州城南25里处有天梯山……天梯山和张掖守捉都在姑臧南山之北”。可以证明唐张掖守捉今武威南境祁连山麓,约今张义堡一带,古代河西凉州通青海地区道路经由此守捉。737年,孙诲、赵惠琮矫诏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境两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乞力徐脱身走。”崔希逸行军应走此道。
史载北凉王沮渠蒙逊伐西秦所属西平,也应该走此道。428年六月,沮渠蒙逊乘秦丧领兵攻西秦西平(青海西宁),西平太守麴承许诺北凉军若攻下乐都,愿请降。北凉主遂转攻乐都,后谈和。十二月,沮渠蒙逊率众再攻西秦,至磐夷,西秦相国元基等率1.5万骑抵抗。沮渠蒙逊还攻西平(今青海西宁),429正月,攻克,俘太守麴承。
傍晚,太阳下山,凉气袭来。与卢秀善、赵旭峰、胡鼎生等在张义镇共进晚餐。赵旭峰唱宝卷,花儿,贤孝,货郎歌,等。文化信息量很大。辞行,夜深出山谷,见城市灯火,星星点点。到平安里宾馆,已夜深,九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