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2月3日,景泰永泰古城(1 / 1)

2月3日(星期二)上午11:35,我们从兰州出发,上高速,一直向北,沿201省道,经中川、陶家墩、五道岘、砂梁墩、甘露池、砂河井、双墩、小甘沟、英武、大水闸、永川,到达位于景泰县城西南27公里的永泰古城。

沿途所见,有曾是烽火台、后来演变成鄂博的朱家庄烽墩遗址,有包兰铁路、201省道、白银公路交汇的大敦煌影视城。景泰川有多建于矮树上的喜鹊窝,较为密集、壮观。喜鹊安居乐活,身胖体大,窝很大,可谓之“豪宅”。这一带夹在寿鹿山与米家山之间,大致呈南北方向,腾格里沙漠的大风从广袤北地悍然灌入,终年不断,鹊巢太小,就会被大风吹掉,要巩固,只有增加体积。

喜鹊窝多、身材肥大的另一个原因,或是这里机械收割,粮食散落多,便于喜鹊觅食。

穿过“腾格里风道”,进入寺滩。路两边是铺张得相当壮阔的旱砂田,颇显古远、苍凉。阴云密布,笼罩四野,天空飘起细雪。地势在不知不觉中抬高,隐约可见草滩中连成一线的烽墩。风越来越大,雪越来越紧,前方灰暗暮霭中赫然衬托出一道梦幻般高大威猛的城墙:永泰古城到了。

这座古城南依寿鹿山(又名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西临大砂河,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1598年,明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在龙沙大获全胜,收复大小松山,因功晋升为三边总督。他随后奏请朝廷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1607年3月开工,城墙用黄土夯筑,次年6月完工,外形是一大圆,四面瓮城。城墙上设12座炮台、4座城楼,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当时,城内驻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另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附属机构。整座城池形似乌龟,故名“龟城”,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在此驻扎。城南北两侧指向兰州、长城方向分别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今,201省道附近山间还能看见几座烽火台遗址。

城内至今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和一所民国时期建的小学。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由于生态恶化、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迫使城中居民向外界转移,现已衰减到不足百户。

我手抓长在墙土里的衰草,沿木梯爬上城头。突如其来的一场瑞雪,严严实实覆盖在城墙、射击垛口、“龙沙”(山丘)、街道、马道、太极圆池(汲海、涝池)等旧时军事设施痕迹上,试图消除岁月磨痕与移民迁出城池后留下的旧墙残舍。但空落痕迹昭然若揭。羊声咩咩,人家娴静,雪花被大风吹击,猛如箭矢,似乎慷慨激昂倾诉历史的兴衰变化。古城周边笼罩着茫茫雪气,冷风嗖嗖,加重苍凉的况味。

永泰城曾是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发展的多重要义,现在,则逐渐衰落了。

我观望一阵,走下城头,从瓮城走到外面。正巧,一群绵羊和一群山羊从旷野走来,带着苍凉古意,鱼贯而入。此时此刻,若配以箫声和胡笳,更有萧瑟韵味。

军政开车出了瓮城。我们在戈壁滩里缓缓绕行,向古城行注目礼,然后缓缓离开。城外烽火台身影略显孤独,令人感伤。据说明清时期如有异常,便从这里点火,信号穿山越岭,沿途依次传递,经过七十二座烽火台,很快就到兰州。

景泰三馆(文化官、博物馆、图书馆)馆长沈渭显搞文物调查时实地考察了很多烽火台,据他介绍,永泰城南北两线有数十座烽火台。从北数依次为:永泰烽火台、首坐墩、二墩、双墩、沙河墩、老水地、五座墩(山上主峰,向南北方向传递信息)、魔鬼峡、三眼井(三眼井与明长城相连,长城外还有汉代长城遗址)、百花湾烽火台(原名白话湾)、缸墩梁、青崖子、八袋水、土墩子(汉代遗址)、红湾子(甘宁蒙结合处)、营盘水;永泰城南面烽火台在水磨沟沟口,水磨沟烽火台向西为官草沟(是官方储备粮草的地方)、丰乐、耿家墩、团庄烽火台;向西南有大墩洼烽火台;向西进入天祝草原,有磙子沟烽火台,向东南到达雷达站烽火台、韭菜沟、盖博墩、三墩、单墩、石墩洼(由石头垒起)、墩子沟、双墩、沙河井墩、朱家庄墩、陶家墩、砂梁墩等。

这些密集的烽火台设计严密,与永泰城构成了一道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古代的烽火台都有定员士兵把守。这些军士若全部由朝廷发给粮秣,耗资巨大。朝廷或许编排罪卒至此,也可能派一对夫妻共同去戍守,相当于服刑,刑满释放,允许其返乡。很多烽火台距水源不远,有耕种过的痕迹。

景泰通往武威的古道旁,有一处叫“老婆子水”的汉朝烽火台遗址,应该与妇女有关。

白银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干旱少雨,很多村镇地方都以水或与水有关的泉、池之类命,如红水、黑土水、白茨水、胡麻水、娃娃水、营盘水、喜泉、中泉、尾泉、小马莲水、小营盘水、赵家水、几米水、黑水、狼刨水、野狐水、大水头、小水、井儿川、白水、马饮水、大营水、朱家水、邵水、席及水、打拉池、常水、台子泉、喜集水、小水水、拉牌水、八道泉、芦草井、牙沟水,等等。有些地名还源于与水有关的故事,“狼刨水”是野狼焦渴到极限时挖刨出来的泉水,“野狐水”就狐狸找到水源的地方。甘肃人说白银“拉羊皮不沾草”,是说干旱缺水,草木难以生存,拉着羊皮走路,也沾不到枯草叶。据说永泰城在清朝被岳飞后代、名将岳钟琪改建为私家庄院,并上奏朝廷,说景泰十年九旱,请求免去百姓赋税。这些地名、传说、俗语都折射出腾格里沙漠对气候生态的严重影响。

晚餐时,军政讲了一个故事:黄河对面的永新,某老农,妻子早逝,育有一子,栽培果树上百棵,仅此一项,年收入超过五万元。子成年,到景泰打工,每天工资80元,月收入大约2400元。恋爱,论婚,女方不愿去农村。于是,子回乡与老父亲摊牌:要么舍弃果园和老宅随他外出打工(实际上等同于飘零),要么各自为“活”。老父说他们可以在外打工、结婚,生了子女后送回老家,他帮着拉扯大。百年之后,祖产任由子媳处置。子坚决不答应。老农纠结,常常到古窑边转悠,有时到深夜。原来,其妻就在该窑中生下儿子。

老婆子水遗址与现代老农家庭故事看似无关,若探究,大概也有很多重合的悲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