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六安农校八四届同学班庆的通知,我及早处理完手中的事情,10月1日下午,直奔六安东方宾馆。
时值仲秋,天高云淡,簇簇**,迎风绽放。宾馆门前一幅红色标牌让人为之心热:“六安农校八四届校友联谊会”,想到马上将与阔别20年的老同学相聚,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报到处已聚集了一大堆人,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讲着,笑着,个个神采飞扬。望着这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我真有点儿不知所措了。好在20年来,我的颜容变化不大,淮南市的管立宗,省城的唐继权一眼就认出了我,一声“老代来了”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哗哗哗围上来,握手,拍肩,肥西的童家俊同学还与我玩起了西洋动作——“满怀抱”,这久违的热情和冲动,倏然间浸润着我的全身,给我不算轻松的精神世界平添一丝朝气和活力。遥想当初,我们跨出校门时,正是鲜花绿草般浪漫的年龄,而今,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摔打拼搏,谁个没有满腹的酸甜苦辣,谁个没有一些尘封的创业故事?尤其是碰上这个大起大落的改革年代,竞争,生存,发展,生命的发条上得紧紧的,忙碌,成为不可回避的命题,别说外地同学,本地同学几年也难以见上几面。
是日夜晚,五十余名同学和母校的十名授课老师,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频频举杯,共叙师生情谊,畅想美好未来,这里没有县长、办事员之分,也没有企业老总与雇员之别,你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必担心喝醉酒出洋相;你也可以海阔天空地神侃,不遮不掩,说不定会赢来一阵掌声。大家全然不顾旅途劳累,闹腾到夜里一点多钟。
10月2日一早,我们来到了母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穿越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之间,寻觅着20年前的枝枝节节,心潮起伏。这里曾经洒下了我们的汗水,也播下了少年的憧憬和梦想,我们高喊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词句,行走在教室,试验田,操场,食堂......我们端坐在教室内认真听课,试验田里光着脚板插秧割稻哼着张明敏的歌,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有你有我……参观了学院,我们又在多媒体会议室内举行了座谈会,凤台的彦冬松同学一席话,令大家动容:“母校给了我们知识,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我可以自豪地向母校汇报,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会尽力为母校添光彩……”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0月3日早晨,大家匆匆忙忙上了车子,一改来皋城报到时的从容和悠闲,彼此握着手,手机又响起来,连连说“就回来就回来”,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我们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