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这样一个有趣的人,最后却死得冤枉,连鲁迅都同情他,说他“就是论事,倒是冤枉的。”顺治十七年,苏州一带闹饥荒,饥民遍地。但上面有命令下来,不能因为闹饥荒就不缴粮不缴税。当时江苏巡抚朱国治、吴县县令任维初,照样催粮逼税,谁若不交,将以“抗粮”之罪论处。不要说老百姓,当时就是朝廷的探花叶方蔼,仅仅差了一文钱,也被停职,直接罢官。民间据此流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民谣。那些缴纳不起的百姓,直接上刑,被打得头破肉绽,很多人“鲜血淋漓,俯伏而出,不能起立”。对于那些哭天抢地的受刑者,衙役直接采取“锁喉”等绝招,让你出不来声。这样一搞,当时的苏州人提到他们的任县令都胆战心惊,很快就打死一人,重伤无数人。最可恨的是,任维初这个家伙还监守自盗,偷偷卖掉粮仓里3000多石粮米,自己中饱私囊。这样的父母官,百姓怎能不气愤感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驾崩。消息传到苏州,苏州府要设灵堂,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去“哭灵”,以表达对先皇的哀悼之情。这正好是一个导火索,金圣叹等一伙人到文庙去哭,趁着巡抚和知府官员都在,集体下跪请愿,要求严惩贪污腐败的任维初。这时候老百姓自然也来鼓噪,声援金圣叹他们这些秀才。巡抚朱国治哪见过这个场面,于是下令抓住闹事的骨干分子,并且也把任维初逮了起来,派兵驱散鼓噪的群众。任维初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辩称自己也才上任两个月,当官也不容易,因为朱国治索要礼物,他没办法,只好出此下策。朱国治一打听任维初把自己的丑事给招供了,自然是非常紧张,秘密向朝廷汇报,说新任的县令因为催兵饷比较急,就有一帮坏学生臭文人,在国丧期间,鸣钟击鼓,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而且震惊了先帝之灵。这样下去,其他地方也会纷纷效尤,这股歪风不杀,不杀鸡给猴看,简直是没王法了。所以要求批捕这些闹事的家伙,并且“斩立决”。一开始朝廷还没有抓金圣叹,后来人数不断扩大,金圣叹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逮起来了,也许他根本没想到朝廷会把他直接给斩了。以前他腰斩《水浒传》,没想到自己却被命运给腰斩了。金圣叹冤死后不久,任维初因犯另案被斩,朱国治被吴三桂兵杀并分食其肉,真是苍天有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