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明朝有个性的文人是非常多的,上篇写的徐渭算一个,这篇写的李贽更是个性十足的剽悍狂人。说到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李贽算是文人中死得比较传奇的。他入狱后,就准备死了。苦于监狱看得紧,找不到自杀的工具。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剃头师傅帮他剃头,剃完头后,趁剃头师傅转身的一刹那,李贽迅速夺取师傅的剃头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自己的脖子上抹去。顿时,热血四溅。不过,他毕竟太老了,已经75岁,或者剃头刀多少天没有磨了,根本不是那么快,未一刀致命的李贽拖延了两天,才最终凄惨死去。他选择自杀并不是害怕受审定罪,入狱前,他已经重病缠身,曾写诗明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自杀后未死,侍者问起自杀动机,他倒是坦然。侍者问曰:“和尚痛否?”以手书其手曰:“不痛。”又问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遗言也说的非常之潇洒: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即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李贽绝对是一个性格巨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酷的一个人。

作家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曾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Diogenes)、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Gen.GeorgePatton),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祖上经商,但是到了李贽父亲李白斋这一代,家里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了。但是李白斋是个侠士,乐善好施,结果家里更穷,甚至把老婆的首饰都拿去典当了。李贽是长子,底下还有7个弟弟妹妹。李贽的母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也促使他养成了孤僻独立的性格。不过,我们现在发现,李贽的命似乎不好。嘉靖三十一年,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授河南共城教谕,这是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无名小官职。挨了4年,终于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不过,几个月后,父亲在泉州死了,按照礼法规定,回乡守制。由于当时倭寇盛行,回家途中十分曲折,半年后才赶回家乡。服丧期满,他带领家室到北京,一方面是为了避乱,一方面希望在京城谋个一官半职。可是,在北京呆了两年,才混到一个南京国子监教官的闲职。然而,到任第一天,他次子突然染病身亡。没过多久,祖父又死了,按照规定,又要休官守制。你可以想象,官没有当几天,时间全花在了路上。万般无奈之下,一家几口人走到河南,实在是苦不堪言,李贽无奈把妻子和3个女儿留在河南,并置了几亩地,让妻女自食其力。但是,等他4年后来找她们,女儿已经饿死两个。若不是朋友们资助,后果更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