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居正,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可以评价他的影响。《广阳杂记》上记载:“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祖上出身倒是一般,曾祖是帮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个小士兵,祖父在辽王府当护卫,父亲张文明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寒酸秀才。张居正生于1525年5月24日,和所有大才一样,小时候他也非常聪明。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中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万历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太后支持、皇帝年幼,当时的大明朝也已经日暮西山、气数几尽,张居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王安石一样,开始了他的变法。至于这个变法成功与否,本人在此不多做评论。总之,效果是有的,但是肯定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当张居正死后,清算是必然的。虽然领导人都喜欢创新,但真正实行创新改革的人,都没好下场:商鞅被五马分尸,王安石差点没给保守派撕掉,至于张居正,差点没被从棺材里掏出来鞭尸。强人张居正为了国事,夜以继日地奔忙,跟他的父母居然19年都没见过面。后来老父去世了,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制27个月,到期后可以回朝为官。其时,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进入佳境,反对派对此虎视眈眈。他也是一个权力控,知道一离开这个位置,不晓得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故,居然不回家守孝,成了一个不孝的典范。张居正的权力控最终还是害了他,他总以为自己一辈子强势,谁也无法阻止他的变法和他的成绩。所以,写《张居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曾经这样评价过他:“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一个,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举个简单例子,改革得罪了不少权臣,而且连小皇帝万历也敢得罪。张居正在位时,万历是把他当成老师尊重的。据传,一日万历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背”。突然听见身边一声大吼:“这个字应该读‘勃’!”这一声大吼,把万历差点没吓死。据说后来万历患了**症,估计是受了那个“勃”的刺激,不能**了。最让万历恨上张居正的是另外一件事。万历年间,张居正当政,所有文件都是由内阁批阅。万历年幼,总想给自己找点事干,但一拿起奏疏,都是张居正批阅好了的,所有事情照着办就行。万历毕竟十六七岁了,觉得什么事都做不了,于是就找人玩,身边的太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太监喝酒,他也喝酒,不过万历喝酒老耍酒疯。有一次,喝醉后找到一个太监要他给自己唱歌,但那个太监不会唱歌。万历就借酒性发疯,搞得很丢人。传到太后那里,太后给他看了《霍光传》,霍光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就是废过皇帝,意思就是,如果万历再不听话,就把他废掉。万历清楚,现在有能力废掉他的,就是张居正,太后是在暗示,叫万历老实点。这以后万历对张居正自然又恨又怕,只是羽翼未丰,不敢外露罢了。
(一)(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