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这两次的投机,让他步步惊心,但终究还是有惊无险。到了34岁,他更是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春风不可谓不得意。地位稳固以后,解缙又开始下一个投机对象,这次是大明王朝的第四个皇帝朱高炽。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手中,他没有失手一次,这一次,他自然更要深谋远虑。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这话倒是说到朱棣的心坎上去了,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功高权重的朱高煦深恨解缙。他自以为有战功,又深得朱棣宠爱,常存夺嫡之心。见此情形,解缙本来可以左右逢源,但是他却急吼吼地向朱棣上书,说朱高煦苗头不对,劝阻说:“启争也,不可。”这句话也给他埋下了祸根,虽然皇帝也明白自己的位置,多少儿子都想抢,但毕竟他心中有杆秤,大臣再亲,毕竟都不是自己的亲骨肉。朱棣自然也是一个护短的家长,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解缙很有意见。永乐四年,朱棣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漠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搞了这么多年政治的解缙,没想到会如此失手,犯下如此的低级错误。皇帝还没死,就开始朝太子那边跑。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这时候想想解缙当时投奔自己的人品,于是发了一通火,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解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朱棣看到有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缙犹在耶?”专门以杀人为职业的纪纲自然明白,皇帝是真不喜欢他,于是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解缙以为是毒酒,不敢喝。纪纲自己先试喝了下,解缙以为自己将重获自由,就多喝了几口。纪纲正好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一代文士奇才,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解缙被害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写到这里,不禁感慨,解缙年少成名,刚20岁就春风得意。他若像他的老乡欧阳修一样,把为文放在为官之上,怕也会得一善终。然而,他终究不是大文人,政治上又急着站队伍,最终凄惨死去。朱元璋对他有恩,建文帝对他有恩,朱棣来时,本打算殉国的他,最终夜里却跑到了朱棣的军营里。皇帝身边从来都有小人,但却一直不喜欢文人做小人。最终,混了半辈子,却以一种文人的随便把自家性命搭了进去。47岁的他被灌醉,埋在积雪当中。如此死法,不知是浪漫还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