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人们对解缙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但解缙的文采,其实不输于其他各大文豪。在历史上最值得记载的就是,他在文化史上登峰造极的地位,34岁时,荣任《永乐大典》“总编辑”。盛世出书,隔朝修史,中华几千年文化史,有这个实力主持像《永乐大典》这样总编工作的,算来算去,大概就只有宋朝的欧阳修、司马光,明朝的解缙和清朝的纪昀。不过,解缙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文学和历史上,他更看重的可能是政治,这也注定了他后来的悲剧。解缙,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解缙的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18岁,这年他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一举夺得第一名,所以人们很有意思地称呼他为“解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真正是一门三进士。会试第七名,其实还是有原因的,解缙本来是状元。他所作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为什么不能列为状元,据说和他的名字有关。朱元璋因为是农民出身,所以对选拔人才还是有其一套策略的。他看到解缙文笔雄健,立论新颖,切中时弊,殿试中又见他才华出众,也想钦点他为状元。但有权臣进言道:“首开科甲,为国抡元,当取吉祥以顺民心。解缙字大绅,点为状元,‘缙’、‘绅’俱‘解’,于国不吉。”朱元璋闻言默然无声,念及国祚,便忍痛割爱,舍却解缙,钦点取名较吉祥的任亨泰为状元。说到底,没评为状元,就是因为名字没取好。虽然不是状元,但从此以后朱元璋自然对他印象颇深,认为他有治国安邦之才,常让他侍奉左右。对于这个20刚出头的青年才俊,朱元璋曾经说出这样一段不合常理的话:“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一下子把解缙架到了天上。从此,解缙没事就找朱元璋谈人生,陈述他自己的政治见解,虽然多有冒犯,但朱元璋似乎从来没有怪罪过他。从文学史上来说,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缙编纂《文献大成》,企图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但由于人手少,时间仓促,一年成书,成祖阅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决定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2000多人参加编辑、校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纂。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部大类书终于编成,取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7亿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次序。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不过,令人痛心的,这部书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部分都已经烧毁,没有烧掉大概只有800多册,全部给各国侵略者带到自己国家的图书馆中,而中国只有可怜的数十册。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