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清照:错看男人,寂死江南1(1 / 1)

(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据说是李清照写给离别后他男人的,词境凄苦,有点像郑智化的歌。后人看李清照,从词中就能读出她一生的悲剧。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李清照,最后竟死无所终,具体的死亡日期和地点,湮没无闻。

中国文人的最大不幸,不是生错了时代,就是生错了地方,而身心疲惫、神劳力绌的李清照,既生错了时代,又生错了地方,而且经历她生命中的三个重要男人,也是一个比一个差。

李清照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当然是她的父亲——李格非。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其父王珪则是翰林大学士。不过,天有不测风云,生下李清照第二年,王氏就得了一场大病撒手人寰。幸运的是,不久进门的后娘也是十分贤良之人,后娘也姓王,爷爷乃是仁宗期的重臣王拱辰, 这位继母对清照视同己出,无半点嫌弃,悉心照料,因此,清照的童年几乎没有太多的心理阴影。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没有沾染官宦子女的臭毛病,贤良淑德,才华无双。

尝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十六岁前的作品。

对于女儿的诗才,李格非同样颇为自得,没事就拿出女儿的作品给同僚或者名家赏析。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李清照写出了《如梦令》(尝记、昨夜)、《双调忆王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这样的传世之作。

据说有一次,名誉京城的著名文士晁补之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被给一些士大夫听,众人听后无不击掌称妙,皆问是何人所作,当得知是李格非16岁女儿所做,全场皆惊。

也许,幸福都是短暂的,父亲李格非带给李清照的是一个良好的诗书环境,但政治上屡遭牵连,也给李清照的纤弱身体中注入了悲剧的因子。

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众所周知,苏轼也是王安石新政的反对派,以苏轼为首的反对派被称为“元祐党人”。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李格非卷入朋党之争中,在右相蔡京的唆使下,宋徽宗下令将“元祐党人”一共309人的名字刻碑,李格非名列第26位,这就是著名的“元祐党人碑”。“元祐党人碑”碑文称,奉圣旨,309人及其子孙世世代代不得为官;皇室子女也不得与309人的后代通婚;已经缔结婚约的,也要撤销;309人的一切作品统统作为禁书予以销毁。4年后,1106年,文德殿的“元祐党人碑”被雷击碎裂,宋徽宗担心老天爷这样的发飙和警告,派人销毁全国各地的“元祐党人碑”。

不过,这一回的政治灾难,让李格非的仕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而李清照亦深受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