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王安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变法,变法离我们太远,自古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有的说,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有的人说,王安石的变法,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的王安石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怪人。
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的政治智商非常之高,沉得住气,在该出山的时候才出山。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少好读书,而且“一过目终身不忘”,属于典型的博文强制类的才子,看书是不用做读书笔记的。
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第四名及第,授淮南签判,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干部。按照宋王朝当时的为官制度,凡是进士及第者,在地方为官一任,即三年后,就可以到皇帝身边,成为为皇帝撰写诏令的翰林、知制诰等。很多宋朝官员都是通过这一个途径走向高位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般的官员都不会放弃这一捷径。
可王安石偏不,3年后,他在朝廷的诏令下,却上述辞谢,宁愿到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做县令。而且,此后他不断拒绝朝廷授予他高位之意,从县令一直干到太守,一直到48岁推行新法,20多年来,他一直干的就是地方官。
你还别说,王安石这一招还是挺聪明的,王安石20多年来,屡次谢绝授予的高位,他的声誉就越来越高,到最后,连仁宗皇帝以及其他各大朝廷大员都对他倍感好奇,觉得这人太牛叉了,个个想一见其庐山真面目。
机会终于到来,王安石终于出山。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王安石一步步走向成功,应该说,是处心积虑的。他二十多年来,韬光养晦,举拒不出山,其实就是在制造空气。论文才,他不如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他们先是文学家,后是政治家,而王安石先是政治家,后是文学家。
从一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安石绝对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非凡人物。他要把他儿子王方(?)推荐给神宗皇帝时,他没有直接推荐,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把儿子写的策论和《道德经》注疏,找了家地下出版社,印成书,然后拿到市场上去买,故意炒作,说这位新生代作家书写的好啊,结果引起了神宗的注意,绝对重用这个人才。后一打听,居然是王安石的儿子,神宗自然更加喜欢:虎父无犬子啊。
应该说,王安石的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神宗,这点上,王安石的政治头脑也是非常了得的。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励精图治,希望大有作为,热情心地相当善良、宽厚,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而英明的君主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的宋朝,一直没有强盛。西夏、契丹、金,不断骚扰边境。年轻的神宗一坐上皇位就想寻求富国强兵之道,这时候朝中的元老重臣都希望他能休养生息,但是国家不强盛永远都有被欺辱的可能。王安石跳出来了,他告诉神宗,只要变法,君臣一心,宋朝会回到汉唐盛世。年轻的皇帝怎能不被他折服,这种情形有点像当年的光绪皇帝被康有为忽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