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险,意指奸邪阴险的闲言碎语。进谗言者,大都是奸诈之徒,用心阴险。袁悦游说当权者以求宠幸,却“几乱机轴”,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可谓自取其咎。王国宝用阴险的手段阻止皇帝召见别人,以防自己失宠。但本篇中亦有进谗言者与被谤者之间的斗智斗勇,如殷仲堪因为受到谗言的毁谤,而用计去离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这在魏晋人眼中,也是才气的一种。
(1)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①。
◎注释
①劲侠,刚正豪侠。
◎译文
王平子外表看上去潇洒、开朗,内心却很刚正豪侠。
(2)袁悦①有口才,能短长说②,亦有精理③。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后丁艰④,服除还都⑤,唯赍《战国策》而已。语人曰:“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易》,此皆是病痛事,当何所益邪!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既下,说司马孝文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俄而见诛。
◎注释
①袁悦,字元礼,受到会稽王司马道子宠幸,后被孝武帝所杀。
②短长说,即战国时纵横捭阖、游说之术。
③有精理,指精通名理。
④丁艰,即父母之丧。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
⑤服除,守丧期满,脱下丧服。还都,指回到都城建康。
◎译文
袁悦有口才,擅长游说之说,又精通明理之学。刚开始在谢玄手下任参军,颇受重用。后来,因父母过世,回乡守孝,守孝期满后回到都城建康,只带了一部《战国策》。他告诉别人说:“年轻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子》、《周易》,这些书讲的都是小事,又有什么益处呢!天下重要的书籍,只有《战国策》。”袁悦到了都城,游说会稽王司马道子,受到亲切的款待,却几乎扰乱了整个朝廷。不久后被杀。
(3)孝武甚亲敬王国宝①、王雅②。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尝夜与国宝、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因曰:“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
◎注释
①王国宝,晋孝武帝时任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善于谄媚。
②王雅,字茂建,因得宠任太子少傅。倾夺,争夺。
◎译文
晋孝武帝非常亲近且看重王国宝和王雅。王雅向孝武帝举荐王珣,孝武帝想召见他。有一夜,孝武帝和王国宝、王雅对坐饮酒,孝武帝略有几分酒意,便下令召见王珣。王珣将到,已经听到吏卒传话的声音。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在王珣之下,唯恐将来被王珣夺宠,因而对孝武帝说:“王珣是名士,陛下不宜酒后召见,可以另外召见。”孝武帝认为说得对,认为他很忠心,最终没有召见王珣。
(4)王绪①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②,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③,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已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注释
①王绪,即王国宝的堂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心腹,任从事中郎,善谄。
②辄,就。屏人,把人遣开、支走。
③故,本来。常往来,指一般的交往。
◎译文
王绪屡次向王国宝进谗言,说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坏话,殷仲堪很担心,向东亭侯王珣求教。王珣说:“你只要多去拜访王绪,到了就遣开别人,单独和王绪说话,只谈些别的事情。这样,二王的交情就疏远了。”殷仲堪听从了王珣的建议。王国宝见到王绪,问:“近来和殷仲堪单独在一起,都说些什么呢?”王绪回答:“都是些平常的往来,没谈别的。”王国宝认为王绪对自己有所隐瞒,两人的感情日渐疏远,对殷仲堪的谗言才因此平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