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Bruner,1956)在评价凯利的理论时,认为它是1945—1955的十年间,对人格理论的唯一重大贡献,是一个新的、有价值的理论。虽然,凯利的认知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特质理论相比,没有产生巨大的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在理论提出的最初20年里,几乎不太受人重视。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凯利的理论。至今,它仍是许多人格心理学家和临床治疗或心理咨询人员所推崇的理论之一。
一、学术贡献
(一)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
凯利的理论代表了当时认知心理学兴起的趋势,“特别是在人格的研究里有一股猛烈的趋势,便是强调认知变项,尤以美国为甚。”(Klein,Barr & Wolitzky,1967)凯利将认知作为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来看待,形成了其独到的认知建构理论。这是之前的许多人格理论学家所不及的,其理论观点从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一些派别的理论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论显示出兼容并蓄的特点,是许多人格理论的综合。虽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认知的人格理论,但是,凯利本人拒绝给自己的理论标上任何称谓。他注意到其理论除了认知外,还会被描述为人本主义、现象学、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甚至行为学派。按照凯利的观点,若要他选一称谓,他自认为可能是人本主义,因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并对人类持乐观的态度。总之,凯利对人格理论的最大贡献还是其认知建构理论体系。
(二)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
凯利发展了一种崭新的且与理论相关联的评鉴技术——角色建构测验(REPT)。角色建构测验由于是直接来自于其理论,代表着一种重要的评鉴方法。虽然它曾被人批评为弹性太大、难以控制,但是有人认为它是相当有想象力的方法,且易于量化。近些年,它的应用已扩展到心理治疗工作范围以外,如工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市场调查、职业辅导等领域都有应用。
(三)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虽然凯利在临**没受过正规训练,但是通过实践与思考,他最终创新了一种富有实用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固定角色疗法。他用个人建构理论分析了一些精神疾患的病因,并提出了改变其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二、理论缺陷
(一)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
凯利过于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因素,忽视了情绪、动机因素,他力图将所有的人格因素的解释都放在个人建构范围中。其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解释采取了一种极端的理性化立场,布鲁纳曾诙谐地批评这种过分理性化的倾向,“人也许不是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大白鼠,但也不至于任何时候都像个教授”(Bruner,1956)。尽管后来有学者试图找出个人建构理论与人类情绪领域的关系(McCoy,1981),但是,发现在运用个人建构理论观点进行解释的许多案例中还是相当受到限制,人类情绪还是停留在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外。
(二)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
角色建构测验还遗留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需要当事人有运用语词的能力,虽然学者曾指出可能有前言语或淹没建构的存在,但是缺乏测量它们的方法。这一测验的有效使用要依赖于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具有主观性。对于患者的建构意义如何解释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敏感性与个人理解。
(三)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该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例如,建构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原始建构从何而来?个人如何获知哪项建构是最佳的预测者?个人如何获知哪个建构是相似或相异的?此外,决定个人面对无效建构的反应因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个体在面对威胁时会做出抉择:是冒险改变原有建构系统,还是坚持原有建构系统的保守策略?为什么两个具有相同实际经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释?等等。尽管凯利认为其理论需不断改造,然而自1955年以来,个人建构论一直没有发展出任何新的论点。
人格心理学家普文(Pervin L.A)对凯利的理论进行了一个总结(表7-4):
表7-4 个人建构论优点与缺点摘要
正像凯利常说的,每一种理论,就像任何一种建构一样,都有一个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这同样也包括他自己的理论。凯利对其理论评价是:它仅仅是“对心理学寻求的一套过激的了解,而非终极的彻悟。”(Kelly,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