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观
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即科学家。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努力去解释世界,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凯利认为心理学家也与科学家一样,试着去预测并控制行为。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着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着自己的生活。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预测未来。普通人与科学家的主要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预测(anticipate)世界,“我们并非只是为了预测而预测;而是为了将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促使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非过去。人们一直是透过现在之窗而展望未来”(Kelly,1995,p.49)。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于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去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人能自由去解释事件,但是同时又为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人有差异性与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如同科学家有不同的理论观点一样。由于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同时,人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
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建构(constructs)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作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
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人建构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层次的亚建构。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因此,了解建构的性质与种类,才能准确使用它们。凯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建构进行了分类:
(一)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是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它是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关键建构。外围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是较易改变的建构,不起决定作用的建构。
例如,一个人如果以诚信作为核心建构,他在解释事件和评价人时,总会首先关注到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真诚正直等。不同人的核心建构是不同的,有人以竞争为核心建构,有人以友好为核心建构。核心建构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信念。如果确定了一个人具有诚信的品质后,这个人表现有时粗心,有时细心(粗心—细心就是一个外围建构),但是,人们会对他在外围建构上的变化采取通融的态度。
(二)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可渗透(permeable)建构,是能容纳新成分进入其适用范围的建构。非渗透性(impermeable)建构,是拒绝新的成分进入其领域的建构。
例如,科学—非科学这一建构,就会随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即具有可渗透性建构的人,他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吸收不同的见解。相反,思想保守的人会表现出僵化、封闭、固执、刻板等。
(三)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紧缩(tight)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测绝无改变的建构。松散(loose)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期可随时间、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建构。
例如,具有紧缩建构的人会用同一建构去预测不同事情,一个具有敌对建构的人,他总是用敌视的眼光去看待或预测所有的人或事,甚至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如此。一个灵活变通的人会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来适度地调整自我的建构。但是,精神病患者则一直停留在松散状态中,表现出随机、混乱的预测方式。
(四)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
言语(verbal)建构,是有一定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前言语(preverbal)建构,是通过非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它通常出现在儿童时期,虽然儿童的言语尚不发达,他们仍然能运用表情、动作等来描述和预测事件,如亲昵、示好、恐惧等。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会使用非言语建构。由于非言语建构不确切,且显得累赘,不如言语建构方便,所以前者被运用的机会就少多了。
另外,这对建构还会反映出意识和潜意识内涵。虽然凯利强调的是人类的认知功能方面,亦即弗洛伊德所指的意识层面,但是他也将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的现象考虑在内。但是凯利本人不用意识—潜意识的建构,他使用言语—前言语的建构来处理别人当做意识与潜意识的成分。有时,当建构不便于言语化时,“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称为被淹没(submerged)。
(五)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个体用来解释并预测事件的建构系统具有组织性和层次性,系统中的建构呈现出层次排列的结构,以减少人格系统中的矛盾。主导建构(superordinate construct)是包含其他建构在内的上位层次的建构。从属建构(subordinate construct)则是被包含在别的建构(主导建构)中的下位层次建构。
例如,好—坏可以是核心主导建构,幽默—严肃常是外围从属建构,而一个人的核心建构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外围建构。描述人的“细心—粗心”、描述物的“精—糙”可能是包含在“好—坏”这一主导建构的从属建构。人格描述中的“外向—内向”就是一个主导建构,它的下位包含了“合群—孤僻”、“善言—缄默”、“活泼—安静”等。
上述十种建构组成了人格的建构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建构成分相互关联,形成动态的系统。总而言之,根据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此人所用的建构便界定了他的世界。研究人格只要研究其建构就行。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
凯利以一种高度组织化且结构化的方式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他的整个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和十一项推论。
基本假设(fundamental postulate),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Kelly,1955,Vol.1,p.46)。
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凯利提出了11种推论(corollary):
(一)结构推论
结构推论(construction corollary)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存在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如花开花落、月盈月亏。由于生活存在着有规律性的重复,所以使预测成为可能。“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人们经过对自然界反复感知而总结出的经验,这一建构并用于作为天气的预测。
(二)个性推论
个性推论(individuality corollary)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人有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分析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构系统。
(三)组织推论
组织推论(organizational corollary)是指为了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每个人建构的组织方式不同,对事件或人的解释也不同。如果一个人建构组织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就会体验到内心的重重矛盾,对未来做出不准确的预测。
(四)二分推论
二分推论(dichotomy corollary)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所有建构都具有两极:相似极和相异极,称为建构极(construct pole)。形成一个建构需要三个要素,两个相似的要素和一个与前两个不同的相反要素。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有些具有相同的特征,有些具有不同的特征。于是,人们要分辨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就此,形成了许多建构极,苦与乐、善与恶、高与矮、男与女、聪明与愚笨、助人与损人、平静与激动,等等。人们就是使用这些建构来比较事物的异同的。例如,在同班同学中,A同学与B同学都很开朗,但是C同学与他们不同,性格封闭。
(五)选择推论
选择推论(choice corollary)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做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世界时,会有两条选择途径:一条是确定(definition)且安全的,另一条是扩展(exfinition)但冒险的。如果一个人是用比较熟悉的旧建构来解释相似的新事物时,是比较安全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尝试用一个新建构去解释新事物时,会有风险性,新建构解释有效将纳入到个体的建构系统中,扩展了系统。因此,一个人会在确定与扩展两条途径上做出选择。学生在解题时,常会在是使用老师教的方法还是使用自己思考的新方法之间做出选择。
(六)范围推论
范围推论(range corollary)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每个建构都有其使用范围。例如,内外向适合于描述人格,但不适用于描述衣着;软硬适合于描述食物、木质、皮革,但不适用于描述光线。
(七)经验推论
经验推论(experience)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人在一生中会建立许多建构,这些建构会不断地被验证、被调整。预测有效的建构会被保留下来,错误或无效的建构会被修正或被淘汰。
(八)调节推论
调节推论(modulation corollary)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通透性强的建构系统会不断地吸纳新的建构,使之不断扩展、丰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世界,适应外部环境。
(九)片段推论
片段推论(fragmentation corollary)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在这个建构系统中,会存在着许多彼此不同的亚建构。这使得人们会使用不同建构解释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构去解释不同的事物。
(十)共同推论
共同推论(commonality corollary)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释世界,就说明拥有相似的人格。例如,两个人可以具有相同的经验,但是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具有不同经验的人,也可能对事物有相同的解释方式,如“忘年之交”。所以,共同性体现在对经验的建构上,而不是经验本身。“一个人不是他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但是却有可能被他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所束缚。”(Kelly,1955)
另外,同一文化下的人常常会具有相似的人格,凯利将“文化”描述为以基本上相似的方式解释其经验的群体。在遭遇不同的文化时所产生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通常是因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事件。
习栏7-1
建构相似性与友谊
在你所接触的许多人当中,只有少数人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兴趣相投、交往机会等等。不过人们也会因为以相同的角度看世界而成为朋友。源自凯利个人建构理论的某个研究领域所关心的,就是了解为何会发展出友谊,以及朋友为何决裂(Duck,1973,1979)。这项研究所依据的是凯利的两项推论:第一,共同推论陈述了拥有共同建构系统的人们会以相同的态度解释这个世界。第二,社交推论认为如果我们了解他人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便可能在他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换言之,在与他人产生有效的互动之前,必须先了解他们是打哪儿来的。
如果凯利是正确的,那么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知觉的人会比较容易相处在一起,最后成为朋友。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研究者以REP测验以及其他人格测验所得到的分数来预测哪些人会成为朋友,而哪些人不会(Duck & Craig,1978;Duck & Spencer,1972)。这些研究者发现,大学新生一开始会以明显的人格与兴趣相似性来选择朋友。举例而言,大一学生会找那些同样喜欢棒球、舞会、摇滚乐的人做朋友。不过在几个月之后,他们会更加了解其他学生解释世界的方式。在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不再会只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交朋友,而是与那些在REP测验上显示出相似性的人相交。虽然你和好朋友也许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活动,但是只有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除非你们对于事件有相同的看法,否则在一些严肃的话题上可能无法产生交集。
研究者在探讨朋友决裂的问题时,也发现了支持这些理论的证据。当某个学校的学生升到二年级被鼓励搬出校园时,他们通常会选择过去大一的室友中,和他们有相同的REP测验结果的人(Duck & Allison,1978)。如果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友谊便会消退。建构相似性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恋情会持续,而有些恋情却无法长久。造成恋人们一开始就相互吸引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随着时间过去,如果两个人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的看法,关系便比较容易维持下来。举例而言,有个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人的建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婚姻会比较幸福(Neimeyer,1984)。很明显,即使热情消退,建构的相似性仍可以维系婚姻。
(十一)社交推论
社交推论(sociality corollary)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在与人交往中,只有理解了对方的建构,才能理解对方看问题的方式,或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角色扮演。如果两人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
五、人格动力
凯利不赞成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传统理论把人看成是生来无活力的,所以需要某些东西来驱动。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Kelly,1958,p.49)。他将传统理论分成推理论与拉理论,推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他们使用内驱力、动力或刺激等术语;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荣格和阿德勒,他们使用目的、价值或需要等术语。凯利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与上述两类的不同,是因为其理论较注重动物自身的本性,所以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公驴理论”(jackass theory)。
凯利提出了CPC循环理论。人遇到新情境时,其行动是依照详察—预断—控制三个阶段的循环(circumspection—preemption—control cycle,简称CPC循环)而进行的。
详察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凯利描述了人如何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过程。通过CPC循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人格,并获得良好的适应。
六、人格发展
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凯利认为,个人建构系统是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而产生的,建构的产生是依据先前的经验,人们通过概括化的过程来对经验进行建构,接着人们再依据自己已形成的建构去解释新信息、控制行为、预测未来。如果由某种建构产生的预测被经验证实,那么,这个建构就是有用的,被纳入个人建构系统中,使建构系统不断扩展与复杂化;没有被证实的预测,要被修正或被淘汰出建构系统,不断被优化的个人建构系统,会进一步提高个体预测未来的准确性,就意味人格的发展。
个人建构系统发展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个人建构系统在建构的数量、质量、复杂性、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会变化。而影响个人建构系统发展的因素受制于内外因素,个人建构是否具有渗透性,建构系统是否具有丰富性,建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建构使用是否恰当,等等,都会影响个人建构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