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五模型的意义
大五模型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是令人瞩目的,从理论的提出到最后问卷的大面积信效度的验证,都为大五模型的影响力提供了证据,至此,它已成为国际人格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热点课题。大量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大五模型的广适程度,为全球化的人格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从应用的角度上来说,前文已经介绍过大五模型对各心理学分支的作用,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人格心理学这一范围,扩散到整个心理学领域乃至组织和社会学领域。毋庸置疑,大五是成功的,它有资格成为人格描述和评估的基本框架之一。
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
虽然自大五模型提出之后,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惊人的相同,但是,这一模型还是受到了批评,这也是心理学理论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很多研究者提出,这种对人格的外部的观察方法很难真正理解人格的本质,以此为依据构建出来的人格模型的准确性很难衡量,也有人认为这种测查的方法实际上是基于人的自我意识准确的前提下,所以对测试技术的怀疑就会动摇模型的根本力量。
第一,从研究最初的假设和想法上,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五模型是基于词汇学的假设而提出来的,而词汇学假设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每一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维度,有什么样的人格表现就会有什么词来描述它;所有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所以,推知人们可以通过词汇这一渠道来研究人格。而实际上,词汇学研究所采用的自然语言是容纳了很多文化上的世俗概念,它并不能够保证这些概念的精确性和平均性。赞科曼就发现神经质这一因素在自然言语中的描述很少,但它实质上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所采用的词汇的鉴定人员也不是十分妥当,对人格特质进行评定的时候应该是选用公正、智慧、成熟的个体,而不是用大学生或者其他的非专业人员。此外,对于模型确立的这五个因素,有研究者指出,也许这只是人们语言中所固有的五个维度,也就是说,尽管人格实际上具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结构,但是在对人格特质进行表述的时候,由于人类语言中所拥有的形容词的限制才导致了其他人格维度的缺失。
第二,从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上来看,大五模型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NEO人格量表是依赖于大五模型已经确定的维度和其他人格量表的因素结果而来的,缺乏实际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它缺乏一个完善的内在的人格理论作为核心,可以说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产物。Parkeyt对NEO人格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就显示出它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另外,在大五人格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格模型,在这部分的人格模型中,所确定的人格因素的数量也不尽一致。再加上其他专家的研究结果,整个人格研究领域的成果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关于因素的数量、含义和名称上就有很多种说法。艾森克(1994)曾提出5个因素太多,3个因素已经足够,而卡特尔却认为5个因素太少。即使因素数量相同,不同文化下的五因素所代表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异。汉语文化下的开放性和英语文化下的开放性差异就很大,在这种状况下,大五模型也就很难逃脱被大家质疑的境地。
第三,从大五模型的理论性来看,很多学者就曾指出大五模型的理论性太差,它只是词汇假设和因素分析加在一起酝酿出来的产品。研究过程中将五个因素作为互不相关的正交因子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实际上这5个因素之间是相关的,应该使用斜交旋转。另外,研究者事先没有确定因素分析会产生几个因素,产生什么因素,而是完全根据因素分析的方法转出几个是几个,然后根据旋转的词汇聚集的结果来对因素的含义进行定义,这种方法是比较牵强的,缺乏预先的推断很容易导致对研究结果作出任意的解释。很多根据大五研究结果所做出的推测都是薄弱的,不堪一击的。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是否就可以这样下断言,人格的研究只要考察这五个方面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问题。这显然是错误的结论,大五模型总结出来的五个因素是一个集成性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行为特点,而预测人的行为,考察具体的特质要比考察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维度有用得多。
综上,尽管对于大五模型的评价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是对于人格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人格心理学基本的问题,暂时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大五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无法被忽视的,所以,既需要人格心理学界的研究专家进一步地探索人格的奥秘,也需要学者们能够更好地将人格研究的结论应用于现实的生活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