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Eysenck(1916-1997)
汉斯·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1997),1916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父母均为有名的演员。艾森克两岁时父母离婚,随即与祖母居住在一起。希特勒执政后,艾森克被告知:除非他参加纳粹的秘密的警察队,否则将不准他进入大学。于是他于1934年离开了德国,在法国稍事停留后,转往英国,入伦敦大学就读心理学。
当时在伦敦大学执教的知名学者很多。心理测验方面有波特(Gyril Burt)和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遗传学方面有汉德森(J.B.S.Haldance)和彭罗斯(L.Penrose),统计学方面有皮尔逊(Egon Pearson)。艾森克从这些名家身上学到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研究的方向影响很大。他拿到学士学位后继续研读心理学,在1940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英国和纳粹德国交战之际,艾森克因具有德裔移民身份,不仅在申请参加英国空军时未获准,连求职也相当困难。后来,艾森克总算在英格兰的一家急救医院觅得一份工作,一些罹患压力反应心理症的军人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治疗,这种工作机会使得艾森克对人因压力而产生异常反应的前致因素发生了兴趣。就在此时,他应用因素分析法,对病人的症状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发表了他的人格两维度理论,其第一本著作《人格的维度》(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在1947年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克转到伦敦大学精神医学部的教学医院(Maudsley Hospital)担任心理学部主任,负责临床心理师的训练工作。在这一方面,他提出三项主张:(1)临床心理学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不能视为附属于精神医学的一部分。(2)临床心理学者不应完全因循精神分析理论。(3)临床心理学应建立以科学取向为基础的临床与实验的研究。由于艾森克的努力,他的这些主张都得以实现,而且获得颇为辉煌的成就。他去世前是伦敦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所的荣誉退休教授,当时他仍继续致力于著述和研究工作。艾森克著有专著约40种,研究论文达600篇,著述等身。1994年美国心理学会把“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颁赠予艾森克,以表扬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艾森克于1997年9月逝世,享年81岁。艾森克的夫人和儿子均为心理学家。
艾森克以多产的著者与研究者而闻名于整个欧洲及美国,但他也同时拥有相当好辩的名声,艾森克的好斗风格被形容为“知识界的斗士”,因为他经常站在现有理论的对立面,反对这些理论,如与弗洛伊德的投射技术对立,提倡行为疗法和遗传研究,等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艾森克与精神分析治疗家展开了一场论战,他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心理治疗比自然缓解更有效。简而言之,那些没有经过治疗的病人可能会像那些接受训练有素的精神分析专家昂贵、痛苦、漫长心理治疗的病人一样会恢复健康(Eysenck,1952)。艾森克并不害怕自己所持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智商论》一书的基本主张就是智力基本上由遗传决定的,后天的良好教育并不能使其显著提高。这一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来自种族平等主义者的极力反对,甚至有美国人威胁说:“如果书商们胆敢购进这本书,他们就要放火予以报复。”结果,即使在美国这个言论自由的国度里,竟然不大可能买到这本书(Eysenck,1980,p.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