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1 / 1)

第一节 生平事略

一、生平简介

Gordon W.Allport(1897-1967)

高登·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出生于印第安那州的蒙特苏马(Montezuma,Indiana)。奥尔波特的父亲从事过许多冒险投资生意,大约在奥尔波特出生时转而做了一名医生,由于缺乏到外面开诊的相应医疗设备,奥尔波特医生只能将自己的家改成医院,因此,家中常住着很多的病人和护士,而年幼的奥尔波特分担着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打扫整理门诊室、洗瓶子和照顾病人。他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女人,宗教在她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也因而经常鼓励孩子们进行哲学与宗教的探索,这些早期影响对奥尔波特开创特质研究领域并重视宗教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有三个哥哥,一家人过着平淡、虔诚、勤奋的清教徒生活,家庭中充满了浓厚的爱与信任。

奥尔波特从小就表现出了学术天赋,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由于年纪太小,奥尔波特无法成为哥哥们的玩伴儿,在家庭之外和同伴们的相处也并不好。班里的一位同学甚至曾经用轻蔑的口气嘲讽道:“哇,那个家伙吞掉了一本字典……”(奥尔波特,1967,p.378)。

由于童年的孤独和受排斥,奥尔波特有些自卑并不断超越。虽然在高中时,奥尔波特在同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排名第二,他却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具有超出一般青少年的卓越创造性”(奥尔波特,1967,p.379)。后来奥尔波特开始追随他最年长的哥哥弗雷德(Floyd),弗雷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奥尔波特受到兄长的鼓励,1915年也考入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和哲学,那时弗雷德已经毕业两年并在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助教。这是小奥尔波特进入学术生涯的开始,显然他因此而异常兴奋。在自传中他写道:“几乎一夜之间,我的世界改变了。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智慧和文化领域,它引起了我探索的热情。”(奥尔波特,1967,p.5)大学期间,由于那时他还没有确定毕业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在哥哥的引导下,他选修了心理学与社会伦理学两门课程,这两门学科对奥尔波特职业生涯的发展,无疑是启蒙性的。

1919年大学毕业后,奥尔波特受邀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罗特大学教授英语和社会学,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另外,他还受到哥哥费耶特的邀请前往维也纳,费耶特当时在维也纳为美国贸易委员会工作。这给了奥尔波特拜访弗洛伊德的机会,也正是由于这次机会,使奥尔波特坚定了意识层面研究的道路。

那次会见时,奥尔波特还是一个22岁毛头的小伙子,当他进入弗洛伊德办公室后,由于不知交谈从何开始,他开始描述此次旅途中的一则见闻,他告诉弗洛伊德,在火车上,一位4岁男孩有明显的洁癖症,他不断地对母亲说:“我不想坐在那里……别让那个肮脏的男人坐在我旁边。”奥尔波特认为,这个男孩对脏东西的厌恶,和他的母亲自身的洁癖有关,因为他母亲看起来也是一个洁净高雅的人。他认为弗洛伊德会很快看到事情之间的联系——男孩对肮脏的恐惧是他母亲洁癖的结果。可是,当他叙述完后,弗洛伊德却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奥尔波特说:“你就是那个男孩吧?”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换了话题。奥尔波特被弗洛伊德的问题所震惊,这一次经历使得奥尔波特觉得心理分析学者往往要从深处去发掘病人的潜意识内容,却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他觉得自己去拜访弗洛伊德的意思很简单,却让对方有了误解,也许这正是奥尔波特一直不太喜欢心理分析学的原因之一。这一轶事尤为有趣的印证是,奥尔波特本身确实是一位整洁、规律、守时的人——具有弗洛伊德所谓强迫性人格者所具有的许多特征。

返回哈佛后,奥尔波特进入研究生院主修心理学,并于1922年在他24岁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论述。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适用于社会诊断问题的人格特质实验研究》,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特质理论仅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趋向与对人格的基本看法还深受约翰·华生行为主义人格观的影响。在拿到学位后不久,奥尔波特经历了一个对他今后生活与事业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在受邀参加克拉克大学召开的实验心理学会议后,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E.B.Titchener)给在场的每位研究生三分钟时间阐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奥尔波特报告完他对特质的研究后,全场一片静寂,后来铁钦纳质问奥尔波特的导师,“你为什么让他研究这个课题?”奥尔波特十分郁闷,但导师安慰他说:“你不必在意别人怎么想。”此次经历使奥尔波特认识到,要开创一个研究新领域,就不能在乎外界的非难与轻视。之后两年奥尔波特又来到欧洲,受教于伟大的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沃夫·苛勒以及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的其他心理学家。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奥尔波特度过了旅欧生涯的最后半学年。

192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一直跟随他的哥哥弗雷德进行心理学研究。虽然与哥哥都在心理学领域里从事研究,但是奥尔波特很快就发展出了不同的观点。弗雷德是个社会心理学家,而且在该领域中获得了相当的肯定。而奥尔波特深信,要了解人类的人格,必须突破现有的研究方法。事实上,早在研究所时期,这位萌芽中的人格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自己和其他心理学专业学生非常不同。他写道:“和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我缺乏自然科学、数学、机械学(实验室操作)的天分,也没有生物学或医学方面的本事。”当他向某位教授如此告解之后,得到的答案是“不过你要知道,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我想,这次闲聊救了我”,奥尔波特又写道:“他的确鼓励了我在心理学领域中找出自己的路。”(奥尔波特,1967)

除了1926年到1930年在达特茅斯任教四年之外,奥尔波特在哈佛度过了他整个学术生涯,在这里,他不仅开设了第一门人格心理学课程,还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与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偏见、行为表达、谣言、态度、宗教以及价值观等许多方面,而且很多思想都是开创性的。他还出版了许多专著,包括:《人格:一种心理学诠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1937)、《个人及其宗教:心理学的解释》(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1950)、《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考虑》(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1955),《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 )(1958),《人格类型和成长》(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1961)。

1925年,奥尔波特与亚达·鲁弗金·古尔德结婚。妻子在哈佛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她在奥尔波特对个案分析研究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丰富了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1939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1963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金质奖章;1964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奥尔波特烟瘾特别大,1967年10月9日死于肺癌,终年70岁。

二、理论产生背景

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奥尔波特说格式塔心理学是“那种我一直寻找而又不知其存在的心理学”(奥尔波特,1967)。

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在解释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心理生活时,他应用了各种心理学理论,兼收并蓄,博取各理论之长,也批评了各理论的弊端,甚至应用了哲学、文学的材料。

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独特性、尊严与价值。强调此时此地的存在对人行为的影响。另外,他强调人格的结构性、组织性,强调人格是具有独特结构的整体而非特质的散乱结合,无疑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作为奥尔波特批评的靶子,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奥尔波特在许多观点上均与弗洛伊德相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他相信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具有理性和意识功能,能了解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至于潜意识只有对偏态的人才发生作用。②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正常与不正常,老人与儿童并非是连续的序列,而是截然不同的类型。因此,无法以偏态推论常态。③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④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性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早期行为主义是奥尔波特的又一批评对象,虽然奥尔波特最初接受的心理学思想中行为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一旦进入人格这一领域,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这种解释就变得极其苍白无力。奥尔波特反对行为主义将人视为一个纯粹的“反应”机器,事实上,人类是“更为积极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由自己的目的、意图和道德价值观所驱动。他对行为主义强调动机经由学习历程而渐趋分化的说法颇为赞赏,却反对其机械、被动与回归驱力的观点。

奥尔波特生活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心理学时代,在行为主义将意识从心理学研究领域“踢出去”的同时,他却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另外,他强调人是自主的,并非全为无意识活动所决定,因而他也是人本主义者;他重视自我的功能,并提出自我发展的阶段,也被视为一个自我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