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主题(1 / 1)

一、挫折—攻击假说

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曾经提出挫折与攻击相联系的观点,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启发,多拉德和米勒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939年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所谓挫折(frustration)是指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时的伴随状态;而攻击(aggression)则是指以伤害某一有机体或有机体的替代物为反应目标的行为。挫折—攻击假设的基本观点是: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那么,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攻击行为?多拉德、米勒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以下几点:

1.挫折感的强度。如果个体的挫折感越强烈,那么个体越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例如,受他人嘲笑、讽刺比国仇家恨更容易引发个体的攻击行为。

2.受挫折的范围。目的性行为是部分受阻还是整体受阻,会引发程度大小不同的攻击行为。可以想象,目的性行为部分受阻后所产生的攻击行为远小于整个目的性行为受阻后所产生的攻击行为。

3.遭受挫折的次数。以前遭受的许多挫折累积起来,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导致个体产生攻击行为。例如,一位经理由于晚上加班休息得比较晚,第二天醒来发现到上班时间了,便抓起公文包急匆匆去上班。走到半路时,他突然发觉自己忘记带一份重要文件,于是只得打道回府去取。出门后,为了节省时间,就打的去上班。不料,道路前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由于交警正在处理此事,致使交通阻塞。无奈之下,只好绕路而行。折腾半天,总算到单位了。这位经理健步如飞,往办公室狂奔,一摸口袋,“糟了办公室钥匙掉了”……至此,大家可以预料到,这位倒霉经理与从从容容到达办公室发现钥匙丢了的人相比,更可能会产生攻击行为。

4.对攻击行为后果的预期。如果直接攻击阻碍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或对象,所受到的惩罚比较大或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的话,受挫者可能转而攻击力量比较弱小或地位低下抑或威胁程度比较小的其他人和对象。多拉德和米勒认为,直接攻击抑制程度越高,转向间接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

挫折—攻击假设提出以后,在心理学界激起轩然大波,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许多人受到挫折以后并不一定产生攻击行为,许多攻击行为与挫折毫无联系。例如,一个拦路抢劫者,为了夺取他人财物而杀人灭口。可见,抢劫者并不是由于受到挫折后才攻击他人,而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攻击性手段。

面对批评和指责,多拉德和米勒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挫折与攻击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进一步研究,米勒于1941年修正了其理论,认为攻击并不是挫折后的唯一反应,人们在遇到挫折以后既可能产生攻击行为,也可能表现为退缩、退让、冷漠、固着等各种反应。实质上,攻击只是个体遭受挫折以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要反应。个体遇到挫折以后所引起的反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绪性反应,如攻击(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着、自虐等。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如吃一堑长一智,奋勇向前;改变行为目标、调整志向水平等。挫折是否会引起消极情绪反应,取决于两点:一与挫折性质有关,二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例如,人们对挫折的想法、解释、评价等)有关,也就是说,挫折是否导致攻击是以认知为中介的。此外,挫折与攻击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

二、模仿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模仿(imitation)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或强化,是以强化为基础的。模仿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同行为(same behavior)、仿同—依附行为(matched dependent behavior)和翻版行为(copying behavior)。

相同行为是指同一情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所做的行为反应相同。如,演唱会上某一个歌迷欢呼雀跃,其他的歌迷也跟着大喊大叫。这些人彼此可能并不认识,但是在歌手深情的歌唱下,他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同的行为反应。

仿同—依附行为是指观察者盲目重复他人(尤其是威望高、令人尊敬的人)的个体行为。例如,少男少女看见自己心中的偶像(歌星或影星等)穿某一款式衣服或留某种发型,于是,他们也效仿偶像们的穿着打扮。

翻版行为是指在他人指导或示范下,做出某一行为。例如,教师教儿童学习广播体操,并给予指导或纠正,这种翻版行为因而逐渐被强化。翻版行为必须与指导或示范的行为相一致,否则不仅得不到报酬的强化,反而会受到惩罚。在某一情境中习得的翻版行为可以类化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

那么,究竟哪些人是人们模仿的对象呢?米勒和多拉德认为以下四种人最容易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1.年龄较大的人;

2.智力高、能力强的人;

3.社会地位、等级较高的人;

4.各领域的权威或专家。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模仿学习只是操作条件作用的一个特例。如果模仿行为受到强化,它就会像任何其他行为一样,得以巩固;而如果模仿行为得不到强化,那么个体就不可能习得该行为,也就是说,仅仅依靠观察而没有强化就不能引发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