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1 / 1)

第一节 理论背景

Melanie Klein(1882—1960)

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的重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上。客体的概念是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遗留下来的,弗洛伊德用它来描述儿童早期与他的看护者(常常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这样的人就是婴儿的本能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客体,是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逐渐内化成为婴儿的表象。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的足够的关心和照顾,那么成年以后他就会从现实中寻找那种已经被他内化成为表象的客体关系,并极力满足他的各种需要,达到欲望的满足。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转变是将理论重心从以生理驱力为取向转向以人际关系为取向。

Margaret Mahler(1897—1985)

Neinz Kohut(1913—1981)

通常这一理论由一组学者构成,成为客体关系论者(object relations theorists)。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精神医学家克雷恩(Melanie Klein,1882—1960)、马勒(Margaret Mahler,1897—1985)、美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Neinz Kohut,1913—1981)等。他们认为: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在早期童年的人际交互作用中建立的,而这种交往方式将反复出现在其一生的社交互动中,成为一种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这一理论学派中,它融合了自我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综合地描述个体人格的发展机制。